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上次二粒他们几个在另一档节目里聊到了谈恋爱的话题。主要是聊如何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中间聊到“你是不是想谈恋爱了?”,给另一位主播问紧张了。我听到后就特别想笑,看来他们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恋爱”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我说的不是婚外恋,是跟自己的亲密爱人是否还会进行谈恋爱时那样的约会。

后来,又听了几集聊到《再见爱人4》的节目,感觉,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谈恋爱呢?
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跟对象分手以后,都喜欢说“终于(能够)做回了自己”。
我看到这句话时,就产生一个疑问:那这次恋爱的经历,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吗?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在委屈自己呢?你喜欢他的到底是什么呢?

再后来,我又想到,我自己就真的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吗?

于是,我就按照我的习惯动作,先查查到底“谈恋爱”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吧。

以下是查到的结果:
百度百科的解释
谈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主要是双方交流与沟通。 一般来说如果是真心接触,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互相成就彼此。 能走在一块,以婚姻的方式组建成家庭,谈恋爱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格平等;第二,自觉承担责任;第三,文明相亲相爱。

维基百科
1. 处于恋爱关系中;交往;约会

现代汉语词典
(1)男女互相爱慕:自由恋爱;(2)男女互相爱慕的行动表现:谈恋爱。
恋爱是指男女相互爱慕

那我继续深挖这个疑问:

  1. "恋爱"只能是没结婚的两人之间吗?结婚后讲到“谈恋爱”就只能是跟亲密关系之外的人吗?
    我觉得前面提到的主播,应该是想到了当前亲密关系之外的人,不然为什么会不好意思呢?完全可以说,今天回去就跟我家那位约个会,好久没约会了。
    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是现在社会风气导致的,大家总是提及“婚外恋”,从来没有人强调“婚内恋”,但“婚内恋”才应该是更正当更美好的啊。
  2. 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谈恋爱呢?
    我个人感觉应该是所有以增进双方的了解为目的的行为都是,结合上文我查到的名词解释,我觉得这个判断没错。比如,一起去看电影是谈恋爱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要看双方是否在娱乐同时增进对对方的了解和增进感情。
  3. 谈恋爱要带着明确目的吗?还是为了增进感情?就不能是纯粹为了高兴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突然觉得自己年轻时候,那些所谓的恋爱真的是白谈了,根本就不是谈恋爱,就是找个理由去玩,还要拉上一个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项目的搭子,作为回报,还要被迫参与她想参与的活动当搭子。粉饰出自己多喜爱和擅长这个活动的样子。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同学聚会带家属,我当时的女友在散场后跟我说,今天我唱了好多歌,我们自己同学聚会我都不唱这么多,我表现可以吧,我多爱你啊。当时我满脑子问号,不知道怎么接,也不知道这个表现跟“爱”到底有什么关系,是这样可以让我很露脸吗,可能有人会这么觉得,但我觉得这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啊。
  4. 谈恋爱就是吃饭睡觉吗,那为什么叫“谈”恋爱呢?先说我的结论,我认为的谈恋爱其实就是暴露自己的喜好和缺陷,接纳对方的偏好和缺陷,探讨求同存异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激烈,也可能会很痛苦,但如果不敢在这个过程中探讨这些话题,那生活一定会很苦。痛苦的苦,艰苦的苦,酸甜苦辣的苦。
  5. 亲密关系之间的恋爱要经常谈,人和人之间一定存在不同,越是紧密相处的两个人,越是需要探讨两个人之间的差异,父母并不是伴随我们终身,而且大多数长辈是我们改变不了的
  6. 如果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包容对方的缺陷,接纳双方的不同,那怎么才算改变自己的行为呢?改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痛苦的是改变之前,人对”要改变自己“的这个说法的巨大抵触,这是来自内心的抵触,不是理性的,是极难的。

之前我们有期节目聊的是默契,在两口子之间的默契那期节目聊到的,两人之间的默契一定是建立在对对方的了解上,而对对方的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方直接告诉我的。很多时候,对方告诉你的ta喜欢什么,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但对方反复强调的“不好” “不行” “不喜欢”,就一定是“不好” “不行” “不喜欢”,但凡双方有一方在2次警告之后,还在尝试逾越雷池,那就做好分的心理准备吧。我又想起那个真实的故事来,当时在微博上也着实火了几天的:
两口子都已经有孩子了,男方反复跟女方说自己不吃虾,而且不是因为不爱吃,是因为严重过敏。女方终于在一次做饭时,做出了中式父母典型的治你挑食毛病的行为:把虾剁碎了炒到饭里给男方吃。不出意外的,男方再醒来已经是躺在医院了。而女方来探望时,竟然还沾沾自喜的说,你说你不吃虾,我剁碎了炒到饭里,你这不是也吃了么。
当时看的我心口这个堵的慌啊。

这种逾越雷池的事情我也做过,我真心告诉大家,大部分女性真的不喜欢口交,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她”表现的喜欢只是在因为爱在取悦男方而已。而且根据这个发现,我还得出来另一个很真实结论:很多男性吹嘘自己在床上多么厉害,其实依然是女方在取悦男方表演出来的。我读过《金赛性学报告》,第一次看到数字时,我是相信的,后来通过各种道听途说,感觉这个比例不大对,知道真正学会了“谈恋爱” “全方面的尊重对方”之后,才明白绝大多数男性都是被像个孩子一样哄着的。时长不重要,女方高潮不重要,尊重女方的感受,身心愉悦才是最重要的。不排除有个体差异。当共同生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了,还要女方天天演戏,多累啊,所以很多女性就放弃了演戏,男方就会觉得没感觉了。但一个男人真的要清醒一点,外面那些女人尤其是对你有所图的,都是还有演戏的激情的人,你真的要清醒一点。

跑题了,其实这些内容只有在“谈”的时候,认真倾听对方,才能听到,相当多的女性是已经习惯了长期被忽略,所以在持续被忽略的时候也习以为常。

结婚后就不再谈恋爱了吗?甚至是,同居之后就不再谈恋爱了吗?其实结婚只是建立了一个无血缘关系的经济联合契约,同居只是建立了一个经济关系的口头契约,跟爱不爱的关系没那么大。真心愿意倾听对方,关注对方的成长和变化,才愿意不断的跟那一个人谈恋爱,所以在谈恋爱这个事情上,男方是主动方,女方尤其是婚姻内的女方往往会被家庭琐事缠身,能够暂时抛开这些琐事,跟亲密的人聊聊自己的苦恼和成长,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对于那些拒绝男方一起去看电影去唱歌要约的女性们,我想讲一句话:“你们是大傻逼!你们在亲手断送自己的幸福!
再枯燥的事情,经过反复不断的训练,技能也会不断提高,说说自己的收获和苦恼,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工作上的琐事,不要认为跟对方无关,也不要觉得对方不认识自己的哪怕一个同事,那是你的错,你从来没向你的亲密爱人提起过他们,你要记得:哪天你在岗位猝死了,需要有人通知你的家属!别让你的家属当骚扰电话给拉黑了!
互相说说自己面临的困惑和烦恼,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也是让对方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式,这就是谈恋爱。

我们总是喜欢听各种情侣之间的八卦,并乐此不疲,其实这也是我们谈恋爱时经常做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人最简单直接的幸福就是来自于比较,聊别人的不幸和狗血,是可以非常直接的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这种幸福感的强烈程度在于这种比较,在我们内心建立起来的这个参照系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一个点是别人狗血的生活,另一个点是我们自己粗鄙的幸福。
我们俩也尝试过讨论一些八卦话题,我们发现,唯有更细致的讨论八卦里透露出来的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细细讨论我们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狗血的生活,如何共同对抗社会认知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我们才能在这个共同编织的小小屋檐下保持偏安一隅。如果有人能静静地坐在一起,细细地聊起这些琐事,那还有什么工作上的苦闷,只能出去跟哥们喝酒吐槽呢?

说到对对方的尊重和平等的感觉,我想到一个比谈恋爱有相似历史念头的词汇:“追女孩”。
我觉得“追女孩”这个说法毒性更大。至少当年我听到的说法都是,遇见喜欢的就使劲追,没有追不到的,甚至还有人耍起了心眼和手段,其实与骗无疑,在我们还是少年的那个年代,很多人还是对于婚前发生性关系是非常在乎的,很多女孩会有发生了关系我就是他的人了,这样的观念,所以就有非常多的人是这样的方式被“追”到手。
现在看来,基本正常追到的都是从一开始追,女方就有并不讨厌男方的,最终能追到,其实很可能是女方觉得还可以接受。当然我也见过穷追不舍,女方始终不为所动,男方也没有耍心眼用手段,最终没追到的例子。
而现在看来,我更喜欢的说法是:我遇到了一个我喜欢的人,更幸运的是,他也喜欢我。
无论是“追女友”,还是“遇到了喜欢的人”,其实我们都需要一个谈恋爱的过程,几乎所有的过来人,都对闪婚持很高的怀疑态度,本质上就是在质疑他们究竟有没有好好了解一下对方的方方面面,这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怎么可能在几天内完成呢?

那谈恋爱到底在谈什么呢?该怎么谈恋爱呢?怎么判断那个我喜欢的人是适合我的呢?其实人与人的不同是必然的,谈的过程无非是给双方一个接受不同,或者是认识到双方的不同时,找到一种协调的方法,达成求同存异的结果。这个过程是“谈”,也是磨合。这个过程不是被动等待对方发生变化,磨合也不是对方能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是要主动提出疑问,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达成求同存异的结果才行。
这个过程注定不会顺利,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意见不合,都是让两个人走的更近,或者求同存异的机会,但也可能是分手的理由。唯有回避分歧会埋下隐患,最终导致不可调和的终极矛盾。

下次我们再详细讨论一下我对求同存异的认识,和实现方法。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