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吵架到底为什么

两口子吵架到底为什么

老早之前就想写写家庭关系里两口子吵架的问题,于是我就收集了几个这方面的故事。


故事一:
这几天看到小红书上被炒到一定热度的一个帖子:
帖主是女性,她和老公结婚后买了房子,房子写她老公的名字,而且是老公张罗装修,几乎不用老婆操心。听起来还不错是吧,但这就是吵架的背景原因。
因为今年大环境的问题,大家的收入都突然下降,老公装修预算一下就变得非常紧张。
老婆就跟老公说,我这里还有一些钱,可以帮的上忙,但老公一直就很坚决的要自己搞定。
这时候冲突就出现了,老婆其实很想要一个电动马桶,大约1800块,可是老公在马桶上的预算没有这么多。
讨论过几次之后,老公被烦的不行了,就开始质疑,“当初跟你讨论过,不是不要电动马桶吗?”
“可是我在我姐家试用过之后,我觉得她家那个真的很好啊”
“你就是被你姐忽悠的!”
“那马桶我自己出钱买行不行啊?”
“不行,我们现在什么经济状况你又不是不知道,不能在这种事情上瞎花钱!”
“我从我的钱里出这个马桶钱都不行吗?”

最后呢,老婆把问题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他到底爱不爱我呢?

故事二:
朋友结婚前因为钻戒吵架的故事。
我的两个朋友,他们恋爱很久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有一天我给女方打电话,本来要聊啥不记得了,只记得话题很快转到了他们准备婚礼的一个重大冲突上:
我想要A,他没有;
我想要B,他没有;
我想要C,他没有;
我想要D,他没有;
现在都要结婚了,我只想要个钻戒,他就是不肯买啊。
我安慰了她好久,然后打电话给男方。
男方说,她是跟我要过A、B、C、D,我现在正忙着准备这几样呢,她还非要钻戒,我也得一样一样的准备不是嘛?我也不是不给她买,但现在条件有限啊。
我急忙说:“你的ABCD都别忙了,不重要,只准备钻戒就好了,她说的ABCD其实是她已经放下的事情,以后你们慢慢聊,只有钻戒是她现在关心的事情啊”

故事三:
社交媒体上,有一篇帖子,叫做“为什么穷人家庭大多数都不和睦?”。
母亲在集市上买了100斤玉米“回家喂猪,每斤一块一角钱,共110块钱。
回家被公婆轮番辱骂,因为别人家买是1块钱一斤。
她老公回来后,为了多付的10块钱把她暴打了一顿。
公公也参与了打她。
母亲不堪其辱,喝了百草枯。
然后什么都吃不下,只能喝点冰红茶。
公婆老公都还嫌她浪费钱,因为看上去她没有马上要死的迹象。
女人死了。男人不知道什么心理,跑了。公婆无力抚养年幼的孙子,最后年幼的孙子被送到了儿童福利院。
因为十块钱,这个家没了。
原帖最后带了一句评论:穷,试错成本便变高,无法不对生活斤斤计较,包容心会被磨灭,每天生活的不如意转化为愤怒,转化为对他人的怨艾,生活怎么会和睦呢?

故事四:
这几天听播客,听到佟晨洁在自己的节目录讲,家里有个大件的垃圾需要扔下去,但老公在家的时候忘记扔,第二天一早老公又出门出差了,导致她非常愤怒,她自己又不足以搞定这件事情,于是就对这事念念不忘。

上面四个场景的吵架原因,单论起来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家庭,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最终的解决方案,但相当多的家庭还是会吵一架。

我就想,吵架就那么有意思吗?不吵架可以解决问题,吵架甚至大吵一架,最后还是解决问题,哪怕都闹出人命,那事还在那里,解决的方法依然还是那些,所以,你能否认家里吵架就是为了图一乐吗?

我们先分开来,就事论事的看看这几个吵架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故事一,你说这架吵的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爱或者不爱吗?
我估计站在这男的角度,应该是“不就是一个马桶么,至于么?等以后有钱了,再换个高级的不就好了么,非要现在钱这么紧的时候要吗?这点小事我能搞定”
要站在这女的角度,估计就是“你就是不爱我,装修的事情我什么都不要求了,我就想换个马桶,我还自己出钱,你就是不让,你就觉得这房子是你的跟我没关系,你就是想着以后要跟我分,我从你这里什么都拿不走,所以什么也不让我出”
我当初2004年装修的时候,这个马桶就花了1500呢,当时这个品牌刚进入中国,也不是电动的。我那时候的收入,肯定比他俩低。但是你看我这么一站立场一分析,这个吵架就不是马桶的事情了吧。其实这个男的,本质上是想掌控事情,不一定有什么坏心思。这女的,只是缺乏一些谈判技巧,总在试图跟男的讲道理,谈感情才是女性的强项啊,可是在她受挫之后,吐槽的时候又把这事上升到感情了。
所以本质上,就是女方的诉求没有被听见,不一定需要被满足,但至少要被听见,要有对话,这个过程跟是不是两口子都没关系,何况还是两口子呢。

故事二,其实跟故事的原因非常像,但又有不同,男方听到了对方的声音,但忽略了几个声音大小的不同。前面的ABCD虽然没有被满足,但其实女方已经接受了现状,她只是用来强调钻戒的重要,而男方只是因为钻戒的诉求对他来说有压力,他不自主的选择性的听见了前面几个不重要的需求,其实他只要跟自己老婆认真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四就好了,没钱也有没钱的办法啊。

故事三,这是典型的因为钱吵架,还有吵出人命,家破人亡的。前面两个故事其实也是因为钱闹的不愉快,只不过是在事情发生前产生的争吵,而且还有解决的空间。这个故事,则是因为10块钱,对于我们来说是10块钱,对于那个家庭可能是1%的家庭现金流,换成我莫名损失了10%的现金流,我也会不开心,但不至于把这种错误定为万劫不复的错误。更多的还是情绪无处发泄,尤其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沮丧情绪无处发泄。他们是不自知的,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寄希望于他人身上,其他人没有达成他们享乐的目标时,自然会迁怒于他人。如果我们能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那就远离;如果能顺利成为一家人,那就该是一家人,至少我这里想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他们也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啊。

吵架的理由富人家其实也差不多,只是他们比穷人家多了一个核心的对外表现的很和睦的理由:钱。试想一下,如果是富人家,这个母亲用家庭1/3的资产买了个要破产的企业,会不会也被骂死呢?

故事四,就已经算有钱人的家庭了。扔个垃圾能是多大的事?换成故事三里的家庭,不得为这些垃圾有没有捡回来卖钱打架吗?要换成我媳妇,她不会等我第二天早上去扔垃圾的,一定会安排我之后,反复催我,甚至把门打开等我过去把垃圾搬出去。自己要建立起,“我的底线在哪里”这个印象的,非常重要。任何两个人之间,边界一定不是一条清晰的线,如果这条边界互相之间不挨着,那肯定是不会吵架了,但这俩人也不会有什么关系了。这条边界一定是互相覆盖,互相交叉。如果都认为交叉的地方是自己的责任,不期待对方,那一定会过的很和谐,但如果都把这些地方看作对方的责任,互相指责,就一定会天天吵架。

其实,总结起来,吵架的原因无非几种: 希望对方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甚至要按照自己希望的方法;阻止对方要做的事情,甚至在对方做事的时候直接干涉甚至破坏;双方有一方有情绪无处发泄,甚至双方都情绪。
要说有没有不符合上述几种情况,还分手的呢?我是能想到的,之前有一对艺术家在一次行为艺术之后,公开对座凝望对方几个小时后,平静的跟对方分手。是的,没有上述三种情况的话,不需要吵架,双方都知道未来的路已经不是眼前两个人共同的路了,就可以平静的分开了,吵什么呢。

再举几个例子:
“你为什么不....”,这是个强大的引发吵架句式。典型的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事。

如果被问“你想吃什么”,不要回答说“我都行”,如果真那么随便倒也好,就怕对方选了之后这边又不想配合。那就不要说“随你便” “你随便”,要说出自己的感觉,我就经常说“想简单点” “想吃口带汤的” “想吃肉” “想跟你一起边吃边聊”。毕竟提出“你想吃什么”的人,是想主动做事的,要给多方把事做对做好的机会,不要打击主动做事人的热情。

为什么会有男人回家时,要先在车里坐一会呢?因为他知道,他的情绪在家里是不被听见的。很多老婆会说,我一天天照顾完老的照顾小的,他回来我还要哄他?
其实不需要,只需要放下手机,放下对老的小的这些挂念,不用多,半个小时就够,静静地陪在他身边,不需要说话,陪着就好。家庭氛围就会变得不同。

这几天看有人转发川普语录,说到这么一句:吵架是为了吵赢吗?绝对不是,都吵架了还要什么输赢。吵架就是要气死对方。

我由衷赞同。

能就事论事的话,谁吵架啊;吵架还要讲道理,那绝对是有病;在家不讲道理的时候,一定是在吵架,但解决问题一定不是靠吵架。

最后,祝大家在家吵架吵的开心。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