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生探险

猫生探险

昨晚,我跟立冬讨论说渐渐是吃定我们这个饭票了,开门都不会跑,正值假期之前,立冬要收拾放假带回去的东西,就开了会儿门。

渐渐就跑出去了。

立冬是同住一个宿舍的哥们,渐渐是上个月刚收养的流浪猫,因为是个银渐层,所以取名叫渐渐,估计也就1岁左右吧。

我们宿舍在一楼,一面门在单元门栋里,另一边阳台门临街。临街的门口有几只流浪猫,他们天天会过来要吃的。我猜渐渐应该认得他们,想要跑出跟他们一起玩。

立冬追出去想抱回来,那可不就越追越跑呗。我说,别管他了,看他自己命吧,命好想的明白肯定要找回来,命不好咱们也没办法。为了让渐渐能自己回来,我就为她一直开着屋门,并在门口撒了点猫粮,平时是喂外面的流浪猫的,今天特意撒了一些在屋里。

一会儿进来两只小奶猫,一只是那一家7口里的小白猫,一只深色小狸花猫。我从另一个门绕出去,把他俩关屋里了。这时候我在外面也没别的事,就绕着楼溜达了一圈。结果绕了半圈就看到渐渐了,只见她低着头耷拉着尾巴,一边瞄我一边贴着墙从车底下跟着我走,走到临街的门口,她还假模假式的不去门口等着,还往别处溜达。我就站门口,等她过来。

过了没多会,她就过来了,躲在台阶底下。我看她都到门口了,给她个台阶吧,就把门开开。因为我站在门口,屋里两个小奶猫也不敢往外冲。这个渐渐就贱嗖的在门口来来回回绕好几趟,才探头探脑的进屋,她认识屋里,还天天在临街门口趴着看外面的猫呢。

结果她一进屋,就看到屋里多了两只小猫,吓坏了,都飞机耳了。立冬正在屋里,说,要不还是把俩小猫轰走吧,养不了这么多啊,马上就国庆假期了,家里没人,关在屋里再饿死了。我就进了屋,留了门,小狸花比较聪明胆子也大,贴着我就从门口冲出去了。那个小白奶猫傻乎乎的还往里走。是啊,里面还有好吃的猫粮、鸡胸肉和猫砂盆,溜达了一圈才找着方向跑出去。

渐渐就第一时间往三个卧室溜达一圈,确认自己地盘,我关上门后给她那个鸡胸肉,那家伙贱嗖的靠着一个门框看着我,一脸疲惫的样子,犹豫了好半天才过来吃。看来吃东西真的能缓解焦虑,她吃完后看起来就好了一些。我反复摸摸挠挠,她就又好一些,但她还是觉得做错事了,一直躲着我俩。她喜欢在我床底下睡——如果我没把她轰出去的话—— 昨晚踏踏实实的在我床下她熟悉的地方睡了一晚上,丝毫没有闹腾。

我去锁了门,看到那个小白奶猫还趴在玻璃门留恋的看着里面不肯走,我又拿了一些猫粮给它吃,又过了好久才走了。其实我知道,大部分流浪猫并不习惯跟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渴望食物和温暖的环境。

今天下班再看看她状态吧,晚上路边来回过车,加上还有跳广场舞的,音量巨大,估计在屋里安逸了一段日子,适应不了外面的环境了。

我回到家时,渐渐又在门口等着。我开门后,她略一迟疑还是贴着门往外挤了出去。我对她这种行为其实有预期的,所以我也没拦着。我就还按照昨天的套路,在屋门口放好了猫粮。但今天出人意料的是,来的不是小奶猫,是一只成年奶牛猫,一看就比较凶,紧跟着还进来一只白猫。我又按照昨天的套路绕道门外,把两只猫关到屋里。然后再去找渐渐,当然还是给她留了几分钟探险的时间。

果不其然,她又沿着楼探访了一楼的好几家的阳台,最后绕回到我家,在临街玻璃门的门口张望了半天,我就照昨天那样开门等她进去。结果这家伙跟我耍起心眼来了,就在门外面的地上趴着,就不往门里走,就跟各大院门口的石狮子似的。我等的有点不耐烦,就慢慢走到她旁边,一把抄起她来,从门缝里扔了进去。这次可真是跟昨天不一样了,屋里多了两只成年的猫,她当时就吓得飞机耳了。一边冲着两只猫哈气,一边贴墙根绕到里面去,绕过去之后就一溜烟溜到了她最熟悉的小卧室。小白猫还是怂一些,看到有猫回来了,就往门口跑,我一开门她就径直跑了出去。那只奶牛猫可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心安理得的吃饱喝足,又在屋里溜达一圈,还去渐渐常躲着的小卧室床底下看了看,又给渐渐吓得够呛。我趁着奶牛猫挨个屋子巡视的时候,把楼道那边的门打开,奶牛猫走到门口的时候,以为又是一间屋子,就不慌不忙的走进去探索。我随后就关上了门。估计他绕了一圈之后才发现上了当,过了几分钟才听到有猫叫声从楼道传过来。

再晚一些时候,奶牛猫终于又绕到了临街门这边,十分渴望的看着屋里,我又给他一些吃的,最终再没让他进来。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