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烦家里攒垃圾的老人吗?

你烦家里攒垃圾的老人吗?

最近办公室里的垃圾袋不够用了,我新买了一批,花了10来块钱吧,没多少钱买了好几卷。

买的过程中就想到了家里攒垃圾袋这事,现在我家有买的商品垃圾袋,也有攒下的外卖袋子。
这时我就突然好奇,我这次为啥要买商品垃圾袋,而家里为啥要攒外卖袋子,我的原生家庭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攒这些袋子、箱子、瓶子的呢?

首先说箱子和瓶子,因为我小的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都是我们小孩们的零花钱的来源。但是说到收集塑料袋,要比攒箱子和瓶子晚了很多。

我努力回忆了一下从小到大过程中,我家是怎么开始攒垃圾袋的,大概是从市场和商场是个东西都用带自己LOGO的塑料袋子来装开始,那时候我家还备有一打薄薄的塑料袋,用于不时之需。毕竟那时候还不是所有的商家都会给塑料袋甚至双层塑料袋用来装东西。那时候各种商场、市场提供的塑料袋规格基本也都是一样大小的。那时候我家的塑料底还不是用来装垃圾的,我家依然用的垃圾筐,就是藤条编的那种单肩背的筐,每天背到垃圾站去倒垃圾。这些塑料袋只是用来带东西的。

其实除了攒各种塑料袋购物袋之外,各种各样包装盒的彩绳、盒子,哪怕是小到螺丝钉螺丝母我家也都是攒着的。

我有时候会质疑这些囤积的习惯到底对不对,但回想起来,也确实很多时候,由于有这些囤积的小物件而解决了不少问题。这几天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新对当时的环境仔细的进行了一下思考。如果家里没有囤积的这些零碎的小玩意儿们,我有什么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 要带一些东西,但东西比较散碎,不好拿,如何打包收纳和携带呢
    现在会有行李箱和打包纸箱,出门会开车或打车。当初可能要自行车,所以携带非常不方便。
  2. 一些长条状的东西,比如几根窗帘杆,用那些彩条捆绑就很方便,如果是现在用什么呢?
    宽胶带!不过,现在根本不用考虑带几根窗帘杆走了,网上买新的也没多少钱
  3. 需要往墙上挂东西,之前找个锤子几个钉子,钉一下就可以了
    现在用粘挂钩,隐钉挂钩,除非实在不得已才会用锤子
  4. 盘子碗杯子,要携带就需要有报纸或者泡沫
    宽胶带固定!或者买新的
  5. 以前买菜买肉都是拿草绳绑一下,现在都是塑料袋

想过当初的方案和现在的方案之间的差异之后,我发现那时候家家户户囤积零碎的核心问题是物资匮乏,如果没有这些日常囤积下来的零碎,临时需要是很难在外面买到合适的东西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哪怕要3颗钉子,可能要骑自行车过4条街找一个五金店,他还不一定有合适大小的钉子,虽然最后大概率是白给几颗钉子,但跑这一趟的成本也着实不低。而现在的解决方案,一定是比当初浪费了一些成本,但是可以大大节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能更快的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依然在囤积这些零碎,其实本质上是当年这些习惯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但另一个不幸的点是,我们物资丰富只在网上,如果当天着急要用,出门去买还真不一定能买到。就是这样的跳跃式发展,才产生了我们现在这样的扭曲的习惯,又有充足的物资,又要不得不进行一些囤积。

分析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要想解决家里老人囤积东西的习惯,关键还是要解决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不足的问题。有太多现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知道 ,而且他们更不可能提前在网上买东西,更为依赖家附近的各种商店。如果帮他们提前准备好富裕的粘钩、隐形钉、打包箱等,为他们解决好顾虑。

其实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我们特色的囤积癖,比如男的喜欢囤积数据线电源线,毕竟手里太多电子设备,搞不好哪个设备的线坏了,再想找一样接口的就很烦,非常烦。女的呢,可能会喜欢囤积化妆品包装或者瓶子,毕竟好多东西是海淘的,用的好再想买一样的,有时候很难讲清楚。

其实堆积物品和延后满足,都是在失去机会,家里存垃圾袋也是害怕用的时候没有,希望把机会留给未来的自己而已。到现在我家依然会囤积美团的无纺布袋子当作垃圾袋,这些是习惯的延续,目前厕所和厨房的垃圾袋已经不再用囤积的袋子了,逐步改变吧。粒粒还会囤积饮料,原来是会囤积很多可乐,后面安全感强一些之后,变成了无糖饮料,再后来囤积量也在逐渐变少。我觉得这些都是人在对环境认知逐步加深和放心以后,才能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备。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很难察觉的类型,就是储蓄,华人甚至东亚人爱储蓄,欧美人月光甚至周光。他们从来不担心钱花完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但我们现在的环境,找不到工作真的会饿死。

最后,我们就不说烦不烦囤积东西的老人吧,我们如果能要求自己不变成一个招人烦的囤东西的老人,我觉得就不简单了。

想像一下未来,自己做临终遗言的时候,还会想起来自己有多少东西没有囤,导致事情多耽误了3天吗?还是会更遗憾没有好好吃好好玩好好陪家人呢?老人们退休后的遗憾多是自己没有更多的技能再做个什么工作挣点钱,于是就更容易陷入要省钱,要帮孩子省事省时间的思维里去,他们不会再对错失良机遗憾。而我们,做一些让他们安心的事情,和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的事情,才能更让我们的内心平静。

Read mor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二话不说,先上图,再看图说话。 到目前为止,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了。从整体来看,今年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我觉得主要是花费的时间统计到了纸面上,之前也有很多时间是琐碎的花掉的,但因为没有记录,所以也无法判断都投入在什么地方。下面再分项分析一下。 首先是个人品牌、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这3大项是我一直以来的弱项,今年继续保持很弱,想投入的心情是有的,但是同写代码、研究市场/管理/产品、运动这些事情比较起来,这些事情立刻会被排后,导致 Q1 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不过好在除了陈随易( @chenbimo )以外,又多了一个栋哥( @dontbesilent12 ),成为我的榜样,坚定而又专注的按照自己给自己的人设,持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然后就是按照项目进度方式规划的全年投入情况,首先是两项时间投入:一个是在内容创作上,这部分时间投入主要是播客节目内容的准备和制作时间,但整体投入在内容创作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一点在 Q2 要重点调整一下;二是在个人项目的时间投入,这块的进度基本与计划持平,但实际进度略慢,原本计划二月份完成的系统,到三月底才基本可用,到四月初依然有不少的问题需要

By siyige

如果努力有用还需要拜佛吗?

这篇文章其实是2024年的,播客已经录完并发布了,现在是把文本补写一下。 为啥聊这期内容, 你信佛吗?或者信其他的信仰吗? 有个朋友晒早餐,因为当天孩子有考试,于是给孩子的早盘摆盘了一个100的造型。先不说考试是不是百分制吧。 要过年了,我们去了五台寺。五爷是五爷庙供奉的是谁的答案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 人类具有非常强的多样化: 完全不信的人 抢着烧头香的人 过年乱拜的人 年画上,观音、如来、孙悟空、耶稣、主席同时存在 香火钱是交易还是贿赂? 基督教鼓励募捐 无妄之灾,落水的经历。 小说里描写的桥段,往往是拜佛之后,来了个医生、奇人,他恰好就能治疗这种病。 有一段文字写的特别好: 很多人信佛,总想“走后门”,想要从佛菩萨那里满足更多自身私欲,愿望若实现了,贪欲心会更重;愿望若落空了,便会质疑佛菩萨,动摇信心。这不是在拜佛,而是在拜自己的欲望,心中没有正念,不觉悟、不清醒,永远脱离不了苦海。烧香,

By siyige

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