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烦家里攒垃圾的老人吗?

你烦家里攒垃圾的老人吗?

最近办公室里的垃圾袋不够用了,我新买了一批,花了10来块钱吧,没多少钱买了好几卷。

买的过程中就想到了家里攒垃圾袋这事,现在我家有买的商品垃圾袋,也有攒下的外卖袋子。
这时我就突然好奇,我这次为啥要买商品垃圾袋,而家里为啥要攒外卖袋子,我的原生家庭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攒这些袋子、箱子、瓶子的呢?

首先说箱子和瓶子,因为我小的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都是我们小孩们的零花钱的来源。但是说到收集塑料袋,要比攒箱子和瓶子晚了很多。

我努力回忆了一下从小到大过程中,我家是怎么开始攒垃圾袋的,大概是从市场和商场是个东西都用带自己LOGO的塑料袋子来装开始,那时候我家还备有一打薄薄的塑料袋,用于不时之需。毕竟那时候还不是所有的商家都会给塑料袋甚至双层塑料袋用来装东西。那时候各种商场、市场提供的塑料袋规格基本也都是一样大小的。那时候我家的塑料底还不是用来装垃圾的,我家依然用的垃圾筐,就是藤条编的那种单肩背的筐,每天背到垃圾站去倒垃圾。这些塑料袋只是用来带东西的。

其实除了攒各种塑料袋购物袋之外,各种各样包装盒的彩绳、盒子,哪怕是小到螺丝钉螺丝母我家也都是攒着的。

我有时候会质疑这些囤积的习惯到底对不对,但回想起来,也确实很多时候,由于有这些囤积的小物件而解决了不少问题。这几天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新对当时的环境仔细的进行了一下思考。如果家里没有囤积的这些零碎的小玩意儿们,我有什么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 要带一些东西,但东西比较散碎,不好拿,如何打包收纳和携带呢
    现在会有行李箱和打包纸箱,出门会开车或打车。当初可能要自行车,所以携带非常不方便。
  2. 一些长条状的东西,比如几根窗帘杆,用那些彩条捆绑就很方便,如果是现在用什么呢?
    宽胶带!不过,现在根本不用考虑带几根窗帘杆走了,网上买新的也没多少钱
  3. 需要往墙上挂东西,之前找个锤子几个钉子,钉一下就可以了
    现在用粘挂钩,隐钉挂钩,除非实在不得已才会用锤子
  4. 盘子碗杯子,要携带就需要有报纸或者泡沫
    宽胶带固定!或者买新的
  5. 以前买菜买肉都是拿草绳绑一下,现在都是塑料袋

想过当初的方案和现在的方案之间的差异之后,我发现那时候家家户户囤积零碎的核心问题是物资匮乏,如果没有这些日常囤积下来的零碎,临时需要是很难在外面买到合适的东西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哪怕要3颗钉子,可能要骑自行车过4条街找一个五金店,他还不一定有合适大小的钉子,虽然最后大概率是白给几颗钉子,但跑这一趟的成本也着实不低。而现在的解决方案,一定是比当初浪费了一些成本,但是可以大大节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能更快的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依然在囤积这些零碎,其实本质上是当年这些习惯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但另一个不幸的点是,我们物资丰富只在网上,如果当天着急要用,出门去买还真不一定能买到。就是这样的跳跃式发展,才产生了我们现在这样的扭曲的习惯,又有充足的物资,又要不得不进行一些囤积。

分析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要想解决家里老人囤积东西的习惯,关键还是要解决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不足的问题。有太多现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知道 ,而且他们更不可能提前在网上买东西,更为依赖家附近的各种商店。如果帮他们提前准备好富裕的粘钩、隐形钉、打包箱等,为他们解决好顾虑。

其实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我们特色的囤积癖,比如男的喜欢囤积数据线电源线,毕竟手里太多电子设备,搞不好哪个设备的线坏了,再想找一样接口的就很烦,非常烦。女的呢,可能会喜欢囤积化妆品包装或者瓶子,毕竟好多东西是海淘的,用的好再想买一样的,有时候很难讲清楚。

其实堆积物品和延后满足,都是在失去机会,家里存垃圾袋也是害怕用的时候没有,希望把机会留给未来的自己而已。到现在我家依然会囤积美团的无纺布袋子当作垃圾袋,这些是习惯的延续,目前厕所和厨房的垃圾袋已经不再用囤积的袋子了,逐步改变吧。粒粒还会囤积饮料,原来是会囤积很多可乐,后面安全感强一些之后,变成了无糖饮料,再后来囤积量也在逐渐变少。我觉得这些都是人在对环境认知逐步加深和放心以后,才能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备。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很难察觉的类型,就是储蓄,华人甚至东亚人爱储蓄,欧美人月光甚至周光。他们从来不担心钱花完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但我们现在的环境,找不到工作真的会饿死。

最后,我们就不说烦不烦囤积东西的老人吧,我们如果能要求自己不变成一个招人烦的囤东西的老人,我觉得就不简单了。

想像一下未来,自己做临终遗言的时候,还会想起来自己有多少东西没有囤,导致事情多耽误了3天吗?还是会更遗憾没有好好吃好好玩好好陪家人呢?老人们退休后的遗憾多是自己没有更多的技能再做个什么工作挣点钱,于是就更容易陷入要省钱,要帮孩子省事省时间的思维里去,他们不会再对错失良机遗憾。而我们,做一些让他们安心的事情,和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的事情,才能更让我们的内心平静。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