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之 “墙”:形成、突破与反制

在银行办卡需填调查表这个简单的小事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想到了探讨思维定式的形成及影响,标准化考试、环境习惯等因素在人们大脑中 “砌墙”,如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训练使人难以摆脱 “规范答案” 思维,国内外交通习惯差异体现不同的思维定式。进而我在尝试分析如何打破这些思维之 “墙”,并以很多公司 KPI 制定、“吃较瘦” 项目、健身运动思考为例,阐述突破思维定式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解和突破思维定式的重要性 。

思维之 “墙”:形成、突破与反制

这事要从那天去银行办银行卡说起,那天我的储蓄卡到有效期了,银行app提示我需要换新卡才能继续使用。为何储蓄卡有有效期,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虽然第一次想这个问题是发现信用卡会在有效期到了之后,由信用卡中心主动邮寄新卡,那时候我就问银行为什么储蓄卡没有换发新卡的机制呢?工作人员答复不了我,那时候储蓄卡不用换卡这个概念就根植于我的脑海,直到这次某行的储蓄卡有有效期,而且到期不换卡连电子账号都无法使用。这是题外话。

那天到了银行,照常有一堆流程需要遵守,但中间有一个环节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需要我填写一张纸质的调查表,表上的问题不多4、5个吧,都是很明显很看出问题导向的那种调查问题,但我对需要调表这个动作很不理解,我就尝试跟银行的工作人员沟通。

“我能不填这个表吗?”

“不能”。 嗯,这个答案在意料中。

“这个表是哪里要求填的呢?你们营业部,还是上一级的分支机构?或者是更高级别的单位要求的呢?”

大堂提供服务的小姑娘答不上来,但她很主动的提出去问问,让我先填着。

我填完3个确信没有疑问的问题后,她回来了,告诉我说不知道是哪个级别要求的,但这个指令是本营业部一把手安排的,其他营业部或者分支机构是否需要填,她就不知道了。

“行吧“,我说,”那你帮我看看这两个问题该怎么填”

我把没有填的两个问题指给她看。

她很简单的回答说,“这个你填aaa就行了,另一个你填bbb就行了”

我说,“我的实际情况跟你说的aaa和bbb并不完全相符啊,我这么填不是撒谎吗?”

“可是你不这么填,你就办不了新卡啊”,她的回答依然简单。

对于表格要按要求填写这件事情,我没有任何犹豫,毕竟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标准答案考试的规训了,但我依然多想了一点,这个纸质的表格没有人会看,他们也不会二次进行电子化处理和保存,大概率就当废纸堆在那里了,而且大概率短期内不会销毁,就像是留一个案底一样,就中长期保存处理,但为什么必须要填这个表呢?这是谁的需要呢?

我想到这个问题后,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这是一种忠诚化的测试和规训,但提出填表要求的人可能本身并不觉得。

进而我又给出第二种可能的答案,这是高层为了免责,要求执行层做的避免成为电诈帮凶或被告的预防措施,他们不可能有人力和能力对每个新客户进行严密的背景调查和动机调查,所以才有这么一种又像调查又像承诺书的东西。

但管理层的这个看似能解决“大问题”,但对我们普通用户又“无关痛痒”的问卷,对我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第一层次的感受是,这是一次服从领导意识的规训,紧接着又反应到这是一次对我们从小就接受“诚实”“诚信”教育的破坏,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代办”机构的原因,他们都需要按要求填表,而不是如实填表。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代理签证业务会把很多人带到坑里的原因,太习惯于猜测表格需要填写的标准答案,而非真正的如实填写,导致签证相关业务流程的表格的填写上犯了老外最忌讳的“诚信”问题。

其实,这种标准答案的训练方式,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的,各种培训班和考试,最终都在把我们逐步训练为“老实”人,而非“诚实”的人。我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批评国人,“谎话连篇”、“毫无诚信”,我觉得这是没办法,刚才提到的表格上,我就撒了小小的谎。换句话说,我们很多历史试卷、政治试卷,因为课本和教程更新滞后的原因,很多时候考试时我们明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但标准答案就是那个答案时,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判卷一定会根据标准答案判卷而非现在众人皆知的事实。所以,这一下,考生和老师就同步撒了一个谎。

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我们想在没有考试,没有问卷,可以自行决定事情的时候,也非常难以抛开“规范答案”这个思维方式的,这就是长期的标准化考试在我们脑子里砌起来的墙。

我们的标准化考试会在我们脑子里砌墙,同样的道理国外也有国外的砌墙方式,最著名的就是那个等红绿灯的习惯,久居欧洲的人看到国人闯红灯会非常紧张,会觉得你“不要命啦”,而在欧洲开车则非常轻松,看到绿灯就可以放心的全速开过去,完全不用担心是否有人在闯红灯。理解了为什么国人敢闯红灯和老外不敢闯红灯这两种大脑里的墙的差异之后,我们就能打破这堵墙了。比如,去欧洲旅游,就一定不要轻易横穿马路,过路口一定要等绿灯,因为他们那边的司机脑子里有一堵墙,他们会认为没有人横穿马路和闯红灯;在国内很多人脑子里的墙是司机不敢撞我,所以开车时要加倍小心,要注意是不是有人横穿马路-—哪怕是在高速公路上,在过路口时就要认为几乎一定有人闯红灯。再比如,我会在国内环境内收集的任何用户反馈表格持怀疑态度,更相信用户行为数据的统计结果。

理解了这种环境对人的塑造效果之后,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建立我们的自己环境内的规则上。比如说,如果我们是个媒体互联网公司,公司肯定是要挣钱的,销售部门的人KPI肯定是以签约额和实际成交额为KPI,那对应的内容部门的人就不能直接按照收入定KPI,看起来最直接的正确的KPI是用户访问量或者日访问的独立用户数,很多媒体公司也确实是这样制定KPI的,结果就是标题党和爽文满天飞,用户价值飞速下降,这时候管理者要打破自己思维里的墙,找到更合理的KPI制定方式才行,比如设置日独立访问用户总量和新用户占比不得高于多少,这样内容创作就趋于创作连续性强、质量好的连载文或者系列文了。

其实,类似的思考方式,我们已经在吃较瘦这个项目上使用了,当初粒粒成功减肥后,我们认真探讨了几个问题:减肥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做减肥的业务,到底卖的是什么?为什么一家人里,经常有一家人同一个身材的,也会有一家人里唯独有一个瘦的?减肥只能是教人减肥吗,也就是只能卖课吗?买了课就能瘦下来吗?还是说,只能卖减肥产品,卖货吗?卖货的话,作为减肥的人众生就只能吃你卖的减肥食品或药品不能停吗?

同样,对我来说,我对健身和运动也有类似的思考,运动必须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吗?做一组俯卧撑20个,用不了1分钟时间,我一天里找到4个1分钟时间,做4组俯卧撑很难吗?还是担心被人看到呢?被人看到会被嘲笑吗?还是担心什么?我们不肯随时趴下做俯卧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道墙到底是如何砌起来的?想到这些问题之后,那堵墙就被我拆掉了,我对于随时趴下做几十个俯卧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EOF--

Read mor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二话不说,先上图,再看图说话。 到目前为止,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了。从整体来看,今年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我觉得主要是花费的时间统计到了纸面上,之前也有很多时间是琐碎的花掉的,但因为没有记录,所以也无法判断都投入在什么地方。下面再分项分析一下。 首先是个人品牌、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这3大项是我一直以来的弱项,今年继续保持很弱,想投入的心情是有的,但是同写代码、研究市场/管理/产品、运动这些事情比较起来,这些事情立刻会被排后,导致 Q1 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不过好在除了陈随易( @chenbimo )以外,又多了一个栋哥( @dontbesilent12 ),成为我的榜样,坚定而又专注的按照自己给自己的人设,持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然后就是按照项目进度方式规划的全年投入情况,首先是两项时间投入:一个是在内容创作上,这部分时间投入主要是播客节目内容的准备和制作时间,但整体投入在内容创作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一点在 Q2 要重点调整一下;二是在个人项目的时间投入,这块的进度基本与计划持平,但实际进度略慢,原本计划二月份完成的系统,到三月底才基本可用,到四月初依然有不少的问题需要

By siyige

如果努力有用还需要拜佛吗?

这篇文章其实是2024年的,播客已经录完并发布了,现在是把文本补写一下。 为啥聊这期内容, 你信佛吗?或者信其他的信仰吗? 有个朋友晒早餐,因为当天孩子有考试,于是给孩子的早盘摆盘了一个100的造型。先不说考试是不是百分制吧。 要过年了,我们去了五台寺。五爷是五爷庙供奉的是谁的答案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 人类具有非常强的多样化: 完全不信的人 抢着烧头香的人 过年乱拜的人 年画上,观音、如来、孙悟空、耶稣、主席同时存在 香火钱是交易还是贿赂? 基督教鼓励募捐 无妄之灾,落水的经历。 小说里描写的桥段,往往是拜佛之后,来了个医生、奇人,他恰好就能治疗这种病。 有一段文字写的特别好: 很多人信佛,总想“走后门”,想要从佛菩萨那里满足更多自身私欲,愿望若实现了,贪欲心会更重;愿望若落空了,便会质疑佛菩萨,动摇信心。这不是在拜佛,而是在拜自己的欲望,心中没有正念,不觉悟、不清醒,永远脱离不了苦海。烧香,

By siyige

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