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脑里建墙和打破思维里那堵墙

如何在大脑里建墙和打破思维里那堵墙

这事要从那天去银行办银行卡说起,那天我的储蓄卡到有效期了,银行app提示我需要换新卡才能继续使用。为何储蓄卡有有效期,这个问题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虽然第一次想这个问题是发现信用卡会在有效期到了之后,由信用卡中心主动邮寄新卡,那时候我就问银行为什么储蓄卡没有换发新卡的机制呢?工作人员答复不了我,那时候储蓄卡不用换卡这个概念就根植于我的脑海,直到这次某行的储蓄卡有有效期,而且到期不换卡连电子账号都无法使用。这是题外话。

那天到了银行,照常有一堆流程需要遵守,但中间有一个环节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需要我填写一张纸质的调查表,表上的问题不多4、5个吧,都是很明显很看出问题导向的那种调查问题,但我对需要调表这个动作很不理解,我就尝试跟银行的工作人员沟通。

“我能不填这个表吗?”

“不能”。 嗯,这个答案在意料中。

“这个表是哪里要求填的呢?你们营业部,还是上一级的分支机构?或者是更高级别的单位要求的呢?”

大堂提供服务的小姑娘答不上来,但她很主动的提出去问问,让我先填着。

我填完3个确信没有疑问的问题后,她回来了,告诉我说不知道是哪个级别要求的,但这个指令是本营业部一把手安排的,其他营业部或者分支机构是否需要填,她就不知道了。

“行吧“,我说,”那你帮我看看这两个问题该怎么填”

我把没有填的两个问题指给她看。

她很简单的回答说,“这个你填aaa就行了,另一个你填bbb就行了”

我说,“我的实际情况跟你说的aaa和bbb并不完全相符啊,我这么填不是撒谎吗?”

“可是你不这么填,你就办不了新卡啊”,她的回答依然简单。

对于表格要按要求填写这件事情,我没有任何犹豫,毕竟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标准答案考试的规训了,但我依然多想了一点,这个纸质的表格没有人会看,他们也不会二次进行电子化处理和保存,大概率就当废纸堆在那里了,而且大概率短期内不会销毁,就像是留一个案底一样,就中长期保存处理,但为什么必须要填这个表呢?这是谁的需要呢?

我想到这个问题后,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这是一种忠诚化的测试和规训,但提出填表要求的人可能本身并不觉得。

进而我又给出第二种可能的答案,这是高层为了免责,要求执行层做的避免成为电诈帮凶或被告的预防措施,他们不可能有人力和能力对每个新客户进行严密的背景调查和动机调查,所以才有这么一种又像调查又像承诺书的东西。

但管理层的这个看似能解决“大问题”,但对我们普通用户又“无关痛痒”的问卷,对我们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第一层次的感受是,这是一次服从领导意识的规训,紧接着又反应到这是一次对我们从小就接受“诚实”“诚信”教育的破坏,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代办”机构的原因,他们都需要按要求填表,而不是如实填表。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代理签证业务会把很多人带到坑里的原因,太习惯于猜测表格需要填写的标准答案,而非真正的如实填写,导致签证相关业务流程的表格的填写上犯了老外最忌讳的“诚信”问题。

其实,这种标准答案的训练方式,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的,各种培训班和考试,最终都在把我们逐步训练为“老实”人,而非“诚实”的人。我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批评国人,“谎话连篇”、“毫无诚信”,我觉得这是没办法,刚才提到的表格上,我就撒了小小的谎。换句话说,我们很多历史试卷、政治试卷,因为课本和教程更新滞后的原因,很多时候考试时我们明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但标准答案就是那个答案时,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判卷一定会根据标准答案判卷而非现在众人皆知的事实。所以,这一下,考生和老师就同步撒了一个谎。

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我们想在没有考试,没有问卷,可以自行决定事情的时候,也非常难以抛开“规范答案”这个思维方式的,这就是长期的标准化考试在我们脑子里砌起来的墙。

我们的标准化考试会在我们脑子里砌墙,同样的道理国外也有国外的砌墙方式,最著名的就是那个等红绿灯的习惯,久居欧洲的人看到国人闯红灯会非常紧张,会觉得你“不要命啦”,而在欧洲开车则非常轻松,看到绿灯就可以放心的全速开过去,完全不用担心是否有人在闯红灯。理解了为什么国人敢闯红灯和老外不敢闯红灯这两种大脑里的墙的差异之后,我们就能打破这堵墙了。比如,去欧洲旅游,就一定不要轻易横穿马路,过路口一定要等绿灯,因为他们那边的司机脑子里有一堵墙,他们会认为没有人横穿马路和闯红灯;在国内很多人脑子里的墙是司机不敢撞我,所以开车时要加倍小心,要注意是不是有人横穿马路-—哪怕是在高速公路上,在过路口时就要认为几乎一定有人闯红灯。再比如,我会在国内环境内收集的任何用户反馈表格持怀疑态度,更相信用户行为数据的统计结果。

理解了这种环境对人的塑造效果之后,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建立我们的自己环境内的规则上。比如说,如果我们是个媒体互联网公司,公司肯定是要挣钱的,销售部门的人KPI肯定是以签约额和实际成交额为KPI,那对应的内容部门的人就不能直接按照收入定KPI,看起来最直接的正确的KPI是用户访问量或者日访问的独立用户数,很多媒体公司也确实是这样制定KPI的,结果就是标题党和爽文满天飞,用户价值飞速下降,这时候管理者要打破自己思维里的墙,找到更合理的KPI制定方式才行,比如设置日独立访问用户总量和新用户占比不得高于多少,这样内容创作就趋于创作连续性强、质量好的连载文或者系列文了。

其实,类似的思考方式,我们已经在吃较瘦这个项目上使用了,当初粒粒成功减肥后,我们认真探讨了几个问题:减肥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做减肥的业务,到底卖的是什么?为什么一家人里,经常有一家人同一个身材的,也会有一家人里唯独有一个瘦的?减肥只能是教人减肥吗,也就是只能卖课吗?买了课就能瘦下来吗?还是说,只能卖减肥产品,卖货吗?卖货的话,作为减肥的人众生就只能吃你卖的减肥食品或药品不能停吗?

同样,对我来说,我对健身和运动也有类似的思考,运动必须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吗?做一组俯卧撑20个,用不了1分钟时间,我一天里找到4个1分钟时间,做4组俯卧撑很难吗?还是担心被人看到呢?被人看到会被嘲笑吗?还是担心什么?我们不肯随时趴下做俯卧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那道墙到底是如何砌起来的?想到这些问题之后,那堵墙就被我拆掉了,我对于随时趴下做几十个俯卧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EOF--

Read more

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By siyige

我的2024年总结

说是2024年的计划,其实是从7月份我才开始定的。而且目标是按照全年的目标设置的,虽然时间少了半年,但也努力执行计划看看,主要是看看这样的方式是否可行,都有什么问题,要怎么调整。 以下是2024年的计划,及具体执行情况,计划后面是对执行情况的分析。 2024年计划(2024年7月制定) 1. 个人品牌,技术专家/产品专家/xx软件创始人,多项目star共10000 2. 独立产品,30个 3. 内容创作,年100篇 4. 产品运营与推广,发推广类帖子10000条 5. 跑步 1800km 6. 力量训练 俯卧撑18000个,平板支撑900分钟,引体向上或其他背部训练10000个 7. 部门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做出业绩,并拿到新的核心业务,进度待审批3季度KPI 8. 增加产品开发项,应该每天至少投入1小时,但从今天(11月16日)到年底只有44天,所以今年计划只按照88小时进行规划 目标 累计 2025年1月1日回顾

By siyige

创业的态度

创业公司一般都是小公司,而小公司的好处,一般都用"船小好调头"来形容,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 小公司好调头首先是受制于团队能力。小公司之小,首先必然是人少,而且不够专业。小公司里,一专多能的人会更受欢迎,如果太专,则在小公司里往往无法做事, 因为你上下游配合的环节都做不到足够专业。也正是这样的用人概念,也就造成了小公司需要频繁掉头的事实: 很多过于专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寻找另外一个适合公司当前人力配置的事情来做。 小公司好调头的另一个原因,人力财力有限,一个方向上遇到障碍,不可能拼尽全力去死磕,只能掉头。绝大多数选择创业的老板都是有一点背景并且看到一些希望,所以往往并不缺乏机会,尤其是一战成名的机会。但这种机会也往往需要投入公司的全部人力物力之后都不够,这对创业公司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慢慢熬; 或者用尽各种手段整合到足够的资源; 或者等下一次更合适一点的机会。 但只要想抓住一次机会,这次机会就绝对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就一定要对整个公司的业务、流程、甚至团队进行调整。 就这么简单的2个原因,就导致了小公司会频繁的掉头,尤其典型的就是经常可以听到在小公司工作的人在抱

By siyige
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上次二粒他们几个在另一档节目里聊到了谈恋爱的话题。主要是聊如何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中间聊到“你是不是想谈恋爱了?”,给另一位主播问紧张了。我听到后就特别想笑,看来他们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恋爱”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我说的不是婚外恋,是跟自己的亲密爱人是否还会进行谈恋爱时那样的约会。 后来,又听了几集聊到《再见爱人4》的节目,感觉,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谈恋爱呢? 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跟对象分手以后,都喜欢说“终于(能够)做回了自己”。 我看到这句话时,就产生一个疑问:那这次恋爱的经历,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吗?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在委屈自己呢?你喜欢他的到底是什么呢? 再后来,我又想到,我自己就真的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吗? 于是,我就按照我的习惯动作,先查查到底“谈恋爱”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吧。 以下是查到的结果: 百度百科的解释 谈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主要是双方交流与沟通。 一般来说如果是真心接触,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互相成就彼此。 能走在一块,以婚姻的方式组建成家庭,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