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不留神,我就会再次掉入贫穷思维的陷阱

稍不留神,我就会再次掉入贫穷思维的陷阱

大约1个月之前,我终于买了可调节哑铃和哑铃凳,事后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揣摩,我觉得我买得晚了,而这个决策过程,应该就是经典的穷人思维。

说到穷人思维,我早就听说过《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但我还一直没有看。如果我的这个思维过程契合了书中的观点,那我是不是就应该早看这本书来避免这些思维陷阱呢?对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结论,文章最后再说。

继续说哑铃和哑铃凳,原来家里有2对共4只哑铃,包胶换片杆头上使用螺扣拧上的的那种,每次换片其实挺麻烦的。因为有4只,所以就把4只哑铃做成不同的重量,减少换片的次数。为了减少换片,还买了几只固定重量的哑铃,弥补现有4个重量的缺陷。虽然花了不少的心思,但每次训练的时候,还是需要为如何轮换使用哑铃花不少额外的心思。为啥一直没买呢?因为当初第一对哑铃是160块钱买回来的,现在买一套新电镀哑铃大概400来块,可一套可调节哑铃要上千块,我总觉得价格不应该这么高,所以一直也没舍得买。直到这次是看到一个折扣信息,哑铃加哑铃凳一共花了800左右,虽然比当初买便宜了300-500块,但真正带给我反思的是,换成可调节哑铃和哑铃凳后,为我的日常训练节省了大量的准备时间和精神能量。如果从最开始动心时就购入,那到现在已经使用超过1年了,这一年从节省的时间精力来说,怎么也值500块钱吧。如果要请私教的话,这500块也就不到2节课的课时费罢了。

此时此刻我在想,我为这么低成本的一个事犹豫这么久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到底在焦虑什么?

经历几次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之后,我发现我今年一直在对收入有焦虑。今年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变动,收入和未来的上升空间几乎被锁定,但收入水平从这次创业开始一直是低于预期的,在收入尚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条件下就直接被锁死,而且没什么机会去寻求变化,这让我一直很焦虑。正因为这个焦虑,让我对今年所有需要花钱的事情都变得格外谨慎。

说到这里,想到这几天看到的一个短视频,一个老哥以前也是企业的老总,因为一些原因让他萌生了去打零工试试的念头。这个老哥就去给饭店当小工,一天挣钱150块,下班钱因为一桌客人走得晚,不得不加班等到客人走才能收拾桌子,然后错过了地铁的时间。用打车软件发现打车回家需要60多块钱,这点钱对于以前的他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他在这一天就焦虑了,因为他今天一天干到累死才挣了160块。这个视频没有说最终他的选择是什么,但这种焦虑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我也因为这个视频才突然领悟到,我前面所说的收入锁定所带来的焦虑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最本质的穷人的焦虑,人在为生存和安全发愁的时候,往往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其他的事情,比如稍长一个时间段内的综合成本、自身的时间成本、保证身体健康的成本、让身心放松能够自由思考的成本。

很多能获得更高回报的事情,往往是在我说的后续这些状态下才能看到,才能想到的。

但现实社会是残酷的,我们不仅需要面对很多因为自身问题带来的焦虑,还需面对很多被认为是制造出来的焦虑。

这是我看到的另一个短视频,一个女孩为一个男孩讲了一个驴子的寓言,故事里说驴子在一个农户吃不饱,就去找神哭诉,说帮我换一个主人吧,然后如愿换到了一个拉磨的家庭,每天虽然草料多,但是活儿也累啊。驴子就又去找神,这次又如愿换了主人,可惜这次的主人是个皮匠,驴子被扒皮做成了皮鞋。之后女孩美滋滋的告诉男孩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那么不知足,要审视自己所在的环境。可是男孩微微一笑说,那你知道伊索为什么要写这则寓言吗?他把这则寓言讲给他的奴隶们听,好让他们打消逃跑的念头,安心干活。

你看,我们不说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但如果我是奴隶主,我真的这样给我的奴隶们讲这则故事,我觉得应该可以成功的为他们制造对逃跑这种未知后果的行为产生焦虑,从而安心为我干活。

从后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来,客观分析是可行的只是需要先克服种种焦虑,然后才能进入客观分析的步骤。

我们中文世界也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大多数停留在“学会文武艺,贩卖帝王家” “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认知里,但书里从来没有说过,再穷的秀才家里也是有地可以吃租子的,真穷酸是租地吃租子都被人坑,但他也真不为生计发愁,一心读圣贤书。可是现代社会,多少人可以靠父辈的资源,吃喝不愁呢?总是难以摆脱焦虑的影响。

回到文章最开头提出的疑问,是了解"穷人思维"越早,就越能避免穷人思维陷阱吗?我认为并不能。我们需要的事情是更熟练的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但唯有安抚了自己焦虑的内心之后,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案。

补充:

在回复评论的时候,我写到了方法,不一定合适,但一定是相对可操作的方法:

先根据需求筛选目标商品列表,再根据喜好去掉无关项,最后根据预算或喜好选择贵的或者便宜一点的,如果最终选出来的超出预算,那就开始为目标价格每月存钱。

Read mor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2025年度计划进度复盘(Q1)

二话不说,先上图,再看图说话。 到目前为止,一个季度已经过去了。从整体来看,今年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我觉得主要是花费的时间统计到了纸面上,之前也有很多时间是琐碎的花掉的,但因为没有记录,所以也无法判断都投入在什么地方。下面再分项分析一下。 首先是个人品牌、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这3大项是我一直以来的弱项,今年继续保持很弱,想投入的心情是有的,但是同写代码、研究市场/管理/产品、运动这些事情比较起来,这些事情立刻会被排后,导致 Q1 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不过好在除了陈随易( @chenbimo )以外,又多了一个栋哥( @dontbesilent12 ),成为我的榜样,坚定而又专注的按照自己给自己的人设,持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然后就是按照项目进度方式规划的全年投入情况,首先是两项时间投入:一个是在内容创作上,这部分时间投入主要是播客节目内容的准备和制作时间,但整体投入在内容创作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一点在 Q2 要重点调整一下;二是在个人项目的时间投入,这块的进度基本与计划持平,但实际进度略慢,原本计划二月份完成的系统,到三月底才基本可用,到四月初依然有不少的问题需要

By siyige

如果努力有用还需要拜佛吗?

这篇文章其实是2024年的,播客已经录完并发布了,现在是把文本补写一下。 为啥聊这期内容, 你信佛吗?或者信其他的信仰吗? 有个朋友晒早餐,因为当天孩子有考试,于是给孩子的早盘摆盘了一个100的造型。先不说考试是不是百分制吧。 要过年了,我们去了五台寺。五爷是五爷庙供奉的是谁的答案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 人类具有非常强的多样化: 完全不信的人 抢着烧头香的人 过年乱拜的人 年画上,观音、如来、孙悟空、耶稣、主席同时存在 香火钱是交易还是贿赂? 基督教鼓励募捐 无妄之灾,落水的经历。 小说里描写的桥段,往往是拜佛之后,来了个医生、奇人,他恰好就能治疗这种病。 有一段文字写的特别好: 很多人信佛,总想“走后门”,想要从佛菩萨那里满足更多自身私欲,愿望若实现了,贪欲心会更重;愿望若落空了,便会质疑佛菩萨,动摇信心。这不是在拜佛,而是在拜自己的欲望,心中没有正念,不觉悟、不清醒,永远脱离不了苦海。烧香,

By siyige

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