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一万小时、刻意练习、公开创建啊,干就完了!
最近 twitter 上流行独立开发和软件出海, 同时还在声势浩大的开始 #buildinpublic ,也就是公开展示自己的创业过程。也有朋友热情地邀我参与,奈何手上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发布,只有一堆验证过思路或实现过核心代码的半成品,只能先花时间仔细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其实我本心是非常想参与这样的创造活动的,但是仅仅因为手里有一个软件产品、或者有个什么系统,就可以宣称自己开始了业余时间创业吗?我思索良久,觉得并不尽然。
创业,创造并维护一个产品,服务用户及客户,这些都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而且还不是短期做完就完了的,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几天前我刚刚做了可利用的业余时间计算,还对可用的业余时间做了一个简单评估,结论是,想用业余时间做这类事情,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我又考虑了项目会失败的情况,尤其是一个项目失败又一个项目失败,最终连续失败的情况。有推友在自己的个人信息里描述自己是连续创业者,其实就是项目在持续失败。这种失败不仅严重占用了业余时间,还会给自信心带来极大打击,甚至直接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能给自己贴这个标签,并还能继续投入的,绝对是真大神。
我不害怕失败,但我更渴望成功。所以,我反复思考,如果我要开始做 #buildinpublic 的话,到底创造(Build)的是什么,一定要是一个项目吗?
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我要 build 我自己。
那到底要 build 我自己的什么呢?
先列一下我都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
1. 我喜欢运动,目前主要运动方式是跑步,也一直想恢复规律的力量训练
2. 我想做一些互联网的产品,小工具类的
3. 我还想做一些单机类的工具
4. 如果有可能,试试把 3 的工具,在嵌入式环境上跑起来
5. 希望系统学习一下哲学和逻辑学
既然这些都是我目前阶段想做的事情,那就把他们全列进去,愚公移山一样一点点搞吧。
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在决定做并开始做之后,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努力做这几件事情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把我的行动也记录并公开出来,就是努力做事的社会价值。
春节期间,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爆了,抖音上到处都是在评论和解读这部电影的视频,各种视频博主、运动博主、女性博主都来参与了。从最开始的激情分析她是否是使用换脸或者AI技术的、说给我一个亿我也能做到的,后来出现一些“她的训练很专业,普通人不要轻易模仿”的理性声音。我其实也有很多看法,刷到这么多点评性质的视频后,突然觉得,为啥要搞那么复杂?
我的观点很简单:这是一部励志电影,是贾玲拼了自己的性命来拍的励志电影,你们不喜欢可以不看,喜欢就说有没有被激励到就可以了啊,对人家评头论足的显得你怎样呢?犹记得《摔跤吧,爸爸!》上映时,怎么阿米尔汗就没有被这般评头论足呢?就因为他原来身材很好吗?
我并不为角色所感动,我为贾玲有如此勇气挖掘内心,用行动来直面内心深处的软弱,并把自己的心血淋淋地挖出来向世人证明“我可以改变!”而深深触动。
我承认,我被激励到了!
那就开始吧,训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