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之你们默契吗?

默契是天生的吗?

其实对于“默契”这个词,我早在高中时期就认真想过,算起来也大约30年前了。

我对于默契的思考,一直秉承的观点是:那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

我们常用默契来形容的行为莫过于“配合”一词了。

我们在高中踢球,跟自己班同学就练习过很多“默契”的动作,比如开间接任意球,每个可能去主罚的同学都在我们自己踢着玩的时候做过练习,配合的人要怎么站位,怎么拨球,多大距离什么时机,练习过几十上百次之后,再在比赛时遇到罚球,看一眼谁来主罚,配合的人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同样的道理,两个人即使一直是邻居,也必然各有各的习惯,哪怕跟自己爸妈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你太熟悉他们的习惯,或者他们无论多么熟悉你的习惯,也总会有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出现,比如:
老人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他们怎么坐车怎么问路;你第一次带女友/男友回家,老人第一次会怎么说话怎么处理差异;
就这么两个非常基本的点,就能一下子打破我们跟父母一起生活十几二十年的认知。

打破了怎么办?那就耐心告诉对方是什么,“我”怎么看怎么办,希望他们怎么办。

同样的问题,放到亲密关系的两人身上,其实一样会频繁出现,只不过我们联系更紧密,练习的机会也更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默契,往往是遇到了新情况。

有人一定会说,“我们就没有练习过,遇到某个新问题,我们的处理方法就神奇的一致!这一定是天生默契!”

其实,我依然认为这是经过长期的共处,大量的练习,双方逐渐建立了一致的认知能力和习惯,这种“天生默契”往往会出现在双方工作稳定,环境稳定的两人之间,如果其中一人在国企上班,另一人是满世界飞的老板或顶级销售,那这种天生默契一定不会有,要有,也一定是见识更广更会照顾人的那一方说话故意慢半拍。

所以呢,那些“我工作里的事情说了你也不懂”,是一种骨子里的傲慢;对称的,“你工作的那些事情别跟我说,听不懂,头疼”,这就是另一种回避型的傲慢。但实际上,我们在家沟通的往往不是工作中的客观问题,往往都是与人有关的主观问题,无非是当个八卦来聊。哪怕是程序员,他面临的需求方、产品方,所服务的客户、领导,也都是人,是人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再讲另一个故事,还是我在高中思考“默契”这个问题的时期,我决心实践一下,我想主动跟某个同学建立“知己”程度的朋友关系。于是我先筛选出2位天天一起吃饭的目标同学,然后观察他们的习惯,再沿袭他们的习惯进行同频做事,大约1-2个星期,就从他们两个天天一起吃饭讨论问题变成了我们三个。直到头毕业的时候,我们三个一起吃饭,其中一个同学突然说,“咦,我记得我跟他曾经是同桌又聊的来,后来就天天一起吃饭,哪怕不再是同学也是一起吃饭的,你是什么时候加进来的?”

那时候我也是傻,用这个心思去追女生,哪会追不到呢?

说回我们的亲密关系,虽然是两个人的关系,其实比我上面的例子还要更复杂一些,因为只有一方的仔细观察是不够的,需要另一方积极反馈;同样也需要对方的观察和我方的反馈,没有谁愿意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一辈子的服务者位置。虽然事实真有某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了一辈子的情况,但那真的是主动的意愿吗?他们真的是我们讨论的“亲密关系”吗?

我认为的“亲密关系”应该是相伴到老,那就意味着两个人都要从建立这个关系开始,经历两个人生:我的人生和你的人生

即使两个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同一个岗位上, 也必然会有经历的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就一定足够产生鸿沟,更何况相当多的时候,两个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式还会有巨大的差异。

先说我们建立了默契的例子,我们周末偶尔会去买点鸭货,会一起带一些素凉菜,她喜欢吃土豆片、藕片、菜花、西兰花,我喜欢吃裙带菜、海带,基本不会买错,其实就是因为买过很多次很多样,每次吃的时候我们都会讲各自喜欢吃什么,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可在上周,我从火车站回来,她让我顺路带一些甜瓜。我回复她说,我会专门跑一趟去买。她觉得我这个回复有些刻意强调不顺路了,但其实顺路买这个场景在我俩之间出现的太少了,她知道我不走那边,只是很少出现这个场景所以才没有想到而已。同样,平时我也不这么说话,突然这么说话,也会立刻让她觉察出哪里不对。其实仔细想想,买回来再强调自己不是顺路,是专门跑过去买的,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沟通和建立默契的方法呢?

当然也有默契的例子,那次我去迪卡侬并没有事先跟她讲,我只告诉她我帮她买了个小器械。回去的路上,我出地铁她也出来买东西,就在大街上碰到,我让她猜我买的是什么,她就做了一个横向行走的动作,yeah,那一刻真是心有灵犀。

Read more

完了完了,我的膝盖怎么也跑废了?

完了完了,我的膝盖怎么也跑废了?

(一) 惊!来自膝关节的疼痛 昨天半夜,我躺在床上,右腿膝关节内部突然传来一阵抽搐,内心的恐慌油然升起,”坏了,膝关节要出问题!“ 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但又躺着没动,静静的体会着哪种疼痛。那是一种紧绷的感觉,有一点像抽筋,但又没有那么疼,对于这种程度的肌肉疼痛我可谓是”老专家“了。这种疼痛更像是强度偏高的跑步后,肌肉紧张拉的肌腱的那种疼痛。但是这个疼痛穿过了膝关节,这是我以前没遇到过的。 尤其是膝关节,难道我也中了”跑步伤膝盖“这个诅咒吗?仔细感受着这一道疼痛,心想我一定要找到底是哪条肌肉。 我静静的躺着,感受着,然后慢慢动了一点点腿,略微绷紧一下,再放松,略微屈膝一点,再伸直,奇怪的是我没有找到。 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可是我实在躺不住了,就猛的做起来,开始用手在大腿上反复的揉搓,捏,压,试图找到那一条已经疲惫不堪,导致我膝关节内侧有疼痛感的肌肉。很不幸,又没找到,于是我又穿鞋下地,小心翼翼的在屋子里来来回回慢慢的走,每一步的特定角度,

By siyige
给老后端程序员的 petite-vue 使用入门(前言)

给老后端程序员的 petite-vue 使用入门(前言)

如果您只关心如何快速使用vue/petite-vue, 本文(前言) 可以直接跳过,并从目录直接跳转到您最感兴趣最需要的部分。 本教程是为具备编程基础的人准备的,只是为了让具备编程基础的人可以从众多如何搭建脚手架、如何配置nodejs等一大堆专业前端开发人员关心的琐事里解脱出来,快速开始一个需要在网页上完成的交互工作的开发任务。 虽说我是一个后端程序员,但实际上我也写过很多前端代码和客户端代码。在1999年前后,我上学时找到的第一份兼职工作,其实就是写网页,虽然当时我也用BCB写activex控件,我也是后来回想起来,但是老板对我的期待其实只是写好网页就行。 那时候浏览器几乎还只有 IE6 ,没有前端开发工具,浏览器也没办法进行js代码的调试,一切调试工作几乎只靠一个 alert 和偶尔的 document.write 。经过了20多年的演变,目前前端开发已经成了一个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更是涌现了 Angula 、 React 、 Vue 等优秀的前端框架,虽然我中间也用jQuery开发过一些页面,但整体来说还是掉队了。 由于个人项目的需要,我调研了一圈这些前端框架,

By siyig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