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之你们默契吗?

默契是天生的吗?

其实对于“默契”这个词,我早在高中时期就认真想过,算起来也大约30年前了。

我对于默契的思考,一直秉承的观点是:那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

我们常用默契来形容的行为莫过于“配合”一词了。

我们在高中踢球,跟自己班同学就练习过很多“默契”的动作,比如开间接任意球,每个可能去主罚的同学都在我们自己踢着玩的时候做过练习,配合的人要怎么站位,怎么拨球,多大距离什么时机,练习过几十上百次之后,再在比赛时遇到罚球,看一眼谁来主罚,配合的人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同样的道理,两个人即使一直是邻居,也必然各有各的习惯,哪怕跟自己爸妈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你太熟悉他们的习惯,或者他们无论多么熟悉你的习惯,也总会有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出现,比如:
老人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他们怎么坐车怎么问路;你第一次带女友/男友回家,老人第一次会怎么说话怎么处理差异;
就这么两个非常基本的点,就能一下子打破我们跟父母一起生活十几二十年的认知。

打破了怎么办?那就耐心告诉对方是什么,“我”怎么看怎么办,希望他们怎么办。

同样的问题,放到亲密关系的两人身上,其实一样会频繁出现,只不过我们联系更紧密,练习的机会也更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默契,往往是遇到了新情况。

有人一定会说,“我们就没有练习过,遇到某个新问题,我们的处理方法就神奇的一致!这一定是天生默契!”

其实,我依然认为这是经过长期的共处,大量的练习,双方逐渐建立了一致的认知能力和习惯,这种“天生默契”往往会出现在双方工作稳定,环境稳定的两人之间,如果其中一人在国企上班,另一人是满世界飞的老板或顶级销售,那这种天生默契一定不会有,要有,也一定是见识更广更会照顾人的那一方说话故意慢半拍。

所以呢,那些“我工作里的事情说了你也不懂”,是一种骨子里的傲慢;对称的,“你工作的那些事情别跟我说,听不懂,头疼”,这就是另一种回避型的傲慢。但实际上,我们在家沟通的往往不是工作中的客观问题,往往都是与人有关的主观问题,无非是当个八卦来聊。哪怕是程序员,他面临的需求方、产品方,所服务的客户、领导,也都是人,是人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再讲另一个故事,还是我在高中思考“默契”这个问题的时期,我决心实践一下,我想主动跟某个同学建立“知己”程度的朋友关系。于是我先筛选出2位天天一起吃饭的目标同学,然后观察他们的习惯,再沿袭他们的习惯进行同频做事,大约1-2个星期,就从他们两个天天一起吃饭讨论问题变成了我们三个。直到头毕业的时候,我们三个一起吃饭,其中一个同学突然说,“咦,我记得我跟他曾经是同桌又聊的来,后来就天天一起吃饭,哪怕不再是同学也是一起吃饭的,你是什么时候加进来的?”

那时候我也是傻,用这个心思去追女生,哪会追不到呢?

说回我们的亲密关系,虽然是两个人的关系,其实比我上面的例子还要更复杂一些,因为只有一方的仔细观察是不够的,需要另一方积极反馈;同样也需要对方的观察和我方的反馈,没有谁愿意在亲密关系中保持一辈子的服务者位置。虽然事实真有某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了一辈子的情况,但那真的是主动的意愿吗?他们真的是我们讨论的“亲密关系”吗?

我认为的“亲密关系”应该是相伴到老,那就意味着两个人都要从建立这个关系开始,经历两个人生:我的人生和你的人生

即使两个在同一个工作单位同一个岗位上, 也必然会有经历的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就一定足够产生鸿沟,更何况相当多的时候,两个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式还会有巨大的差异。

先说我们建立了默契的例子,我们周末偶尔会去买点鸭货,会一起带一些素凉菜,她喜欢吃土豆片、藕片、菜花、西兰花,我喜欢吃裙带菜、海带,基本不会买错,其实就是因为买过很多次很多样,每次吃的时候我们都会讲各自喜欢吃什么,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可在上周,我从火车站回来,她让我顺路带一些甜瓜。我回复她说,我会专门跑一趟去买。她觉得我这个回复有些刻意强调不顺路了,但其实顺路买这个场景在我俩之间出现的太少了,她知道我不走那边,只是很少出现这个场景所以才没有想到而已。同样,平时我也不这么说话,突然这么说话,也会立刻让她觉察出哪里不对。其实仔细想想,买回来再强调自己不是顺路,是专门跑过去买的,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沟通和建立默契的方法呢?

当然也有默契的例子,那次我去迪卡侬并没有事先跟她讲,我只告诉她我帮她买了个小器械。回去的路上,我出地铁她也出来买东西,就在大街上碰到,我让她猜我买的是什么,她就做了一个横向行走的动作,yeah,那一刻真是心有灵犀。

Read more

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By siyige

我的2024年总结

说是2024年的计划,其实是从7月份我才开始定的。而且目标是按照全年的目标设置的,虽然时间少了半年,但也努力执行计划看看,主要是看看这样的方式是否可行,都有什么问题,要怎么调整。 以下是2024年的计划,及具体执行情况,计划后面是对执行情况的分析。 2024年计划(2024年7月制定) 1. 个人品牌,技术专家/产品专家/xx软件创始人,多项目star共10000 2. 独立产品,30个 3. 内容创作,年100篇 4. 产品运营与推广,发推广类帖子10000条 5. 跑步 1800km 6. 力量训练 俯卧撑18000个,平板支撑900分钟,引体向上或其他背部训练10000个 7. 部门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做出业绩,并拿到新的核心业务,进度待审批3季度KPI 8. 增加产品开发项,应该每天至少投入1小时,但从今天(11月16日)到年底只有44天,所以今年计划只按照88小时进行规划 目标 累计 2025年1月1日回顾

By siyige

创业的态度

创业公司一般都是小公司,而小公司的好处,一般都用"船小好调头"来形容,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 小公司好调头首先是受制于团队能力。小公司之小,首先必然是人少,而且不够专业。小公司里,一专多能的人会更受欢迎,如果太专,则在小公司里往往无法做事, 因为你上下游配合的环节都做不到足够专业。也正是这样的用人概念,也就造成了小公司需要频繁掉头的事实: 很多过于专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寻找另外一个适合公司当前人力配置的事情来做。 小公司好调头的另一个原因,人力财力有限,一个方向上遇到障碍,不可能拼尽全力去死磕,只能掉头。绝大多数选择创业的老板都是有一点背景并且看到一些希望,所以往往并不缺乏机会,尤其是一战成名的机会。但这种机会也往往需要投入公司的全部人力物力之后都不够,这对创业公司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慢慢熬; 或者用尽各种手段整合到足够的资源; 或者等下一次更合适一点的机会。 但只要想抓住一次机会,这次机会就绝对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就一定要对整个公司的业务、流程、甚至团队进行调整。 就这么简单的2个原因,就导致了小公司会频繁的掉头,尤其典型的就是经常可以听到在小公司工作的人在抱

By siyige
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不会谈恋爱的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幸福的婚姻呢?

上次二粒他们几个在另一档节目里聊到了谈恋爱的话题。主要是聊如何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中间聊到“你是不是想谈恋爱了?”,给另一位主播问紧张了。我听到后就特别想笑,看来他们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恋爱”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我说的不是婚外恋,是跟自己的亲密爱人是否还会进行谈恋爱时那样的约会。 后来,又听了几集聊到《再见爱人4》的节目,感觉,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谈恋爱呢? 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跟对象分手以后,都喜欢说“终于(能够)做回了自己”。 我看到这句话时,就产生一个疑问:那这次恋爱的经历,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吗?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在委屈自己呢?你喜欢他的到底是什么呢? 再后来,我又想到,我自己就真的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吗? 于是,我就按照我的习惯动作,先查查到底“谈恋爱”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吧。 以下是查到的结果: 百度百科的解释 谈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主要是双方交流与沟通。 一般来说如果是真心接触,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互相成就彼此。 能走在一块,以婚姻的方式组建成家庭,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