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我的膝盖怎么也跑废了?

(一) 惊!来自膝关节的疼痛
昨天半夜,我躺在床上,右腿膝关节内部突然传来一阵抽搐,内心的恐慌油然升起,”坏了,膝关节要出问题!“
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但又躺着没动,静静的体会着哪种疼痛。那是一种紧绷的感觉,有一点像抽筋,但又没有那么疼,对于这种程度的肌肉疼痛我可谓是”老专家“了。这种疼痛更像是强度偏高的跑步后,肌肉紧张拉的肌腱的那种疼痛。但是这个疼痛穿过了膝关节,这是我以前没遇到过的。
尤其是膝关节,难道我也中了”跑步伤膝盖“这个诅咒吗?仔细感受着这一道疼痛,心想我一定要找到底是哪条肌肉。
我静静的躺着,感受着,然后慢慢动了一点点腿,略微绷紧一下,再放松,略微屈膝一点,再伸直,奇怪的是我没有找到。
我告诉自己,要冷静。可是我实在躺不住了,就猛的做起来,开始用手在大腿上反复的揉搓,捏,压,试图找到那一条已经疲惫不堪,导致我膝关节内侧有疼痛感的肌肉。很不幸,又没找到,于是我又穿鞋下地,小心翼翼的在屋子里来来回回慢慢的走,每一步的特定角度,都准确的触发那一道痛感,尤其是用那个姿势下台阶的时候,痛感都极为清晰。但我还是没搞清楚到底是哪条肌肉出的问题。
这不由得让我开始思索问题出现的原因。
(二) 无法抗拒的诱惑
事情要从一周前那个“致命的发现”说起。
作为一个跑者,每年不跑几个马拉松怎么能成呢,要跑马拉松不跑几个金标赛事怎么能成呢?可是很不幸,我上半年报名的马拉松比赛,别说金标了,连没标的赛事都没中。 整个上半年没中签的失落,让我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人,日常跑步都没了劲头,整整一个上半年都没跑过1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动生活过得十分颓废。直到上周,我突发奇想,在地图上测量了公司到新家的距离。
当屏幕上弹出“20公里”这个数字时,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一个魔咒,一个对跑者最致命的诱惑,虽然5公里、10公里、15公里这样的数字也充满了诱惑,但20公里和21公里绝对是对一个跑者的诅咒:它是你每天要走的路;它不远不近,刚好是一个完美的LSD(长距离慢跑)里程;它全程无大路,好几段田间硬化路,好几段林荫道;更要命的是,这个路线中间点,那个10公里的地方,竟然有超市和面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条天然的、带补给站的“通勤赛道”!
诱惑面前,理智不堪一击。
我提前带好装备,周二一下班,我便换上装备,愉快的从办公楼下起跑。傍晚的阳光照在身上已经不那么炎热,吹了一天的热风也已经变成了略带潮湿充满了泥土和野草味道的微风。周五,我意犹未尽,又来了一次。那一周,我的跑量直接翻倍,感觉自己像个都市传说的英雄。
我大意了,得意忘形者,必因忘形而失意。所有的英雄故事里,主角都会在最得意的时候,迎来命运的重击。
(三) 解决
现在,我就是那个被重击的“英雄”,坐在床边,开始仔细复盘这段时间以来的种种问题。
我努力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好歹是持证的国家职业教练,不能慌。
- 第一个结论是这是急性期: 刚跑完就疼,说明问题还新鲜,不是陈年旧伤,不会慢慢腾腾,反复发作。
- 非器质性损伤: 不是刺痛,没有红肿没有变形,更像是肌肉在“抱怨”,说明这不是外伤,也不是肌肉或关节的硬性损伤,应该不至于上医疗手段。
- 最直接的事件因素: 运动量翻倍,肌肉疲劳一定是主要因素,问题是这个跑量强度我的身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定是一块以前使用或参与训练相对少一些的肌肉。
- 最直接的主观因素: 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调整跑姿,那意味着我一定在努力调动以前不那么常用,不那么惯用的肌肉,这个肌肉一定跟我的新跑姿有关,跟抬腿有关。
- 相关性因素: 我的左腿大腿肌肉也在调整跑姿的过程中出现过紧张酸疼,是谁呢?缝匠肌!我想到这里,脑子闪过一道闪电!
缝匠肌,人体最长的带状肌肉,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内下方,经膝关节内侧,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
由于这条肌肉从大腿顶端偏外侧开始,绕过大腿前侧最终至于小腿胫骨顶端,所以这条肌肉收缩时可以产生屈髋和屈膝两个动作。
为什么我会对调整跑姿和缝匠肌紧张这么敏感呢?因为我以前的跑步姿势是”踢腿跑步“的姿势,这个姿势导致了我十大几年的胫骨前肌紧张,直到前几年我才在纳西亚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如果不改跑姿的话,胫骨前肌紧张疼痛的问题一定还会找回来,所以我觉得改改跑姿试试,让胫骨前肌的压力降一降。
我目标的跑姿是抬大腿放松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跑姿,我左腿缝匠肌紧张,是因为新跑姿需要更多的进行抬腿的动作,导致缝匠肌紧张,每隔一段时间我就需要针对左腿的缝匠肌做拉伸放松,同时也会顺路拉伸一下右侧。人体左右是基本对称的,那我右边缝匠肌不疲劳吗?
接下来的就是我的骚操作。一有空我的手就在自己的腿上摸索,顺着缝匠肌一点一点的确认是否紧张,是否有问题。结果还真被我找到了。就在大腿内侧接近膝关节的位置,那是缝匠肌的下端,手一按下去就呲牙咧嘴的疼。 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缝匠肌的肌腱是从膝关节内侧穿过去,附着在胫骨上的。他确实是从膝关节内穿过的,他一紧张起来,确实就是膝盖里面疼。逻辑完美闭环!我立刻对它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按摩、拉伸、筋膜刀“严刑拷打”。果然,疼痛感大为缓解。
(四) 反转
可第二天,那个该死的幽灵又回来了。
还是那个熟悉的下楼梯姿势,还是那个熟悉的异样感。我懵了。我昨天明明已经让“凶手”招供并放松了,它怎么一夜之间又“作案”了?难道我抓错了?
我一边故技重施,先仔细放松了缝匠肌的下端,然后又沿着肌肉顺势而上,一点一点的放松整条肌肉,一边又在思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确定到底是什么动作下,这个疼痛才会那么突出,我像个偏执的电影导演,在台阶上一遍遍地重放“下台阶”这个慢动作,试图找出破绽。为什么这次右腿会突然“造反”?又为什么在我认真松解了缝匠肌之后,没有做过任何运动更不用说上强度,膝关节就又疼了呢?是不是还有什么”幕后黑手“在默默的操纵着我的身体,让已经被放松的缝匠肌,在我没跑步的情况下,又紧张起来了?
其实在昨天我确认右腿问题是缝匠肌紧张导致的之后,我一下子就想通了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左腿的缝匠肌在我调整跑姿为抬腿跑之后,就经常紧张,我也经常做拉伸,只是侧重点一直在左腿,右腿的拉伸相对就松懈很多。那会不会还有其他肌肉也是左腿紧张的呢?
我想到了胫骨后肌,因为家族基因我有大脚骨的问题,加上跑步习惯,会让我的足弓更加容易塌陷。为了对抗足弓塌陷和减轻大脚骨的症状, 我会主动绷紧足弓的方式来落地,因此我左腿的胫骨后肌也非常紧张。
想到就去做,我的手立刻伸向右腿的胫骨后肌,果然那个酸痛的感觉超过了缝匠肌。可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右脚大脚骨的问题并不严重,所以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做过更多的刻意练习。
(五) 真相
放松右腿胫骨后肌,和踩台阶感受疼痛交替进行,在反复感受的过程中,我突然想通了中间的逻辑。
抬腿跑因为脚离地间隙比较大, 所以落地时比踢腿跑需要更大的缓冲,既然我右腿的胫骨后肌这么紧张,那会不会是落地缓冲不是由跖骨关节足弓和踝关节完成的,而是由缝匠肌在膝关节处完成的呢?会不会是缝匠肌在代偿胫骨后肌的减震功能呢?
一个精密的联动系统浮现在我脑中:当脚落地时,本该由足弓和胫骨后肌组成的“悬挂系统”来吸收冲击力。但如果这个系统因为过度疲劳而罢工,冲击力就会向上传导,让楼上的“邻居”——也就是在膝盖附近的缝匠肌,去承担它本不该承担的缓冲工作。
楼下的地基出了问题,楼上的承重墙当然会发出呻吟!
一通折腾后,我终于在台阶测试时不再感到膝关节的疼痛,那种纠缠了我两天的异样感,消失了。
(六) 尾声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跑过了2次20公里的下班通勤路线,腿完全没有问题。事实证明了我这次探索的成功。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终端功能受限,导致问题上移”的案例。听起来很专业,但说白了,就是身体这个团队里,有人偷懒,就得有老实人加班,直到老实人也累倒了,发出警告。
我很庆幸,我这个业余跑者兼职教练,总算在“病情”升级到腰部之前,抓住了真正的问题。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