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5年个人计划

根据2024年半年的执行情况看,整体计划还是可以继续延续的。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第一个就是独立产品和内容创作的总投入,按照2024年的情况看,100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要150-200个小时,以每篇文章1000-2000字来评估的话,如果同一个主题写出文章再录制一期播客,则这个录制时间大约也是1小时。所以100篇内容的总时间成本大约在150-250个小时左右。目前我规划了专注时间为550小时,这就没了一半。剩下的300个小时,想要产出30个独立产品,平均10小时完成一个,时间太仓促了。所以这块一定需要调整,但还不知道该怎么调整,毕竟不能盲目增加工作时间,会导致无效的时间投入或过多的挤占休息时间。

另外一部分占专注时间的部分就是读书,这部分的时间反而可以使用碎片时间进行投入,先用一个季度的周期试试看,如果能用碎片时间每天投入10-20分钟的时间用于阅读与产出有关的书籍,那就可以把每天预期的90分钟提高到120分钟,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独立产品的开发上。这个读书时间非常重要,内容创作和独立产品的开发都需要有灵感和输入,看短视频大部分时间都是无效输入,还是需要带着目的去阅读才行。

另外一个会占用大量个人时间的事情就是跑步,1980公里对应越跑量是165公里,大约每月投入跑步的时间是每天40分钟左右,力量训练我实际测试下来,运动时间大约10-15分钟,两类运动结束后都需要休息时间,综合下来运动需要投入的时间大约90分钟每天。这个时间看起来已经不小了,但还不对。大强度运动后,除了休息还需要洗澡换衣服,运动前也需要换衣服,然后如果是晚上运动,则可能导致兴奋而影响睡眠,第二天的状态就会很差,睡眠不足。之前纯跑步的时候没有这么明显,力量训练后出去跑步,这个影响突然就变得很大,需要花时间调整具体的运动时间的安排、保证对个人休息时间的有效和充足。

这样算下来,除了休息日,已经每天要在工作外投入3-4个小时了,如果工作再要加班,基本上就很难保证工作、生活、休息、业余计划之间的平衡了。跟前面写的一样,先执行一个季度试试看,看看能不能保证这些事情之间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下是我的2025年计划,我会整取每月更新一次进度信息。


2025年肆意哥个人计划

  1. 个人品牌,技术专家/产品专家/xx软件创始人,多项目star共10000。这一项没底
  2. 独立产品,30个,难度很大,不是不可能
  3. 内容创作,年100篇,难度很大,不是不可能
  4. 产品运营与推广,发推广类帖子3650条,如果2、3能完成,这一项应该问题不大
  5. 跑步1980km(这个比较花时间),胸部力量训练:俯卧撑32850个,核心力量训练:平板支撑1825分钟(每天5分钟),背部力量训练:引体向上或TRX训练带划船21900个。完成不是问题, 就是跑步很耗时间。
  6. 增加为自己工作的时长约束项,应该每天至少投入1小时。按每天1.5小时投入并取整,一年365天共计期望投入550小时(33000分钟)。在有时间投入约束的前提下,1、2、3、4的内容才能有保证。兴趣阅读、全职工作的时间、接私活或外包项目的工作时间不计入。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指望用外包来打造产品,也不要指望那一个两个的外包项目可以改变人生。
目标 累计 进度(周更新) 备注
时间进度 365天 1 1.6%
个人品牌(赞) 10000 0 0% 0
独立产品(个) 30 0 0% 0
内容创作(条) 100 0%
音频0 0% 0
视频0 0% 0
文章0 0% 0
以下为可按天分解的内容 当日进展:总进度快慢:计划日进度
产品推广与运营(条) 10000 0 0% 0:130:10
核心训练(分钟) 1825 28 0% 0:37:5
跑步(km) 1980 59 0.8% 0:19:6
胸肌训练(俯卧撑/次) 32850 910 0.6% 0:260:90
背肌训练(TRX划船/次) 21900 460 0.6% 0:320:60
为个人项目专注
工作或阅读(分钟)
33000 890 0.2% 0:280:9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1.13 , 进度整体落后,但不多。 目前独立产品和推广是落后最多的,其次是核心训练。


-EOF-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