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真的需要“坚持”吗?

运动真的需要“坚持”吗?

这次我们想聊聊"坚持"这个词。

为啥会聊起这个话题呢? 其实很多人知道,我和粒粒在经营一个“吃较瘦”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的项目,说再直白一些就是提供减肥指导服务,虽然并不止提供减肥这一类服务。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坚信运动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逐步建立运动习惯就好,尤其我们安排的运动项目一定都是按照个人之前的运动习惯来进行的。但经过几年的尝试,我们发现能通过我们的运动计划建立起运动习惯的人微乎其微,甚至连5%都达不到。

在这两个月,我们建立了一个运动打卡群,这个群并不要求按照我们提供的运动方案来执行,看自己体感动起来就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运动起来的人相比之前要多一些。但同时也有人在群里反馈,“坚持运动”太难了。

每次我看到“坚持运动”这个词,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想动就动不想动不动,为什么要“坚持”呢?
为什么我们吃饭、睡觉,从来不用坚持这个词来形容呢?学习也很少用坚持来形容,只有每天学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的时候,才会用坚持学习到深夜这样的句子来描述。
再比如,有谁会说,“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我坚持每天吃午饭“这样的话呢 。同样道理,你要让一个游戏玩家说出”我坚持把这个游戏打通了三周目“,那这个游戏得多垃圾啊。

有一天我突然想,这个“坚持”严谨的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查在线新华字典,其释义是: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

坚持(名词、形容词、动词),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意思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
释义:对一件事情始终如一,不抛弃,不放弃。

坚持到底,坚持运动,坚持理想,坚持信念,我坚持自己的观点。

词典里这个解释好简单啊。但是从我们常说的一些词句,我们大概可以就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我们常说的,而且感觉比较顺畅的,就是坚持理想。理想这个词,听起来就不那么靠谱,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再比如“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句话明显包含了一个潜台词,“我的观点”明显是不被多数人认可,所以才需要坚持,再比如“我坚持必胜的信念”,也许这个信念是对的,但真不一定容易做到。

所以从这几个词汇可以看出,被坚持的事情往往是不那么正确,或者不那么容易,同时不容易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对家跟我观念相反。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运动观念上来,我作为一个爱运动的人,我从来不觉得哪项运动需要坚持才能做下来。可能有人问了,你第一次跑马拉松,就能那么顺利的跑下来吗?到后半程的时候,你不需要坚持吗?我觉得呢,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是了解我当前是什么状态,然后是剩下的阶段还需要多少时间和力量。可能已经浑身疼了,也可能抬不起腿来了,该休息一会就休息一会,咬牙继续跑的行为,我更倾向于用“挑战”,而不是坚持。我知道,我这次是在挑战我自己的运动极限,每连续多几百米、几公里,那就突破了我的能力上限,下一次就会有更好的表现,这种正向的结果不需要坚持,是明知道做了就能实现的事情。当然,这时候也可能因为过于痛苦,不想忍受,而选择放弃,这也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日常运动的量足够,这个极限就能被不断的突破,无非是突破的快慢和训练中突破还是比赛中突破罢了。

这里提到了另一个相近的词,叫做忍受。
忍受:把痛苦的感情或内心的感受控制住,也指找准时机,耐心等待。
这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行为。坚持看起来是主动的,积极的。可能正是因为坚持看起来更具有积极主动的情感色彩,而被人们更乐于使用把。

那把刚才描述马拉松最后阶段的状态,分别用两种说法表达一下,就是下面的样子:
在进入第35公里之后,我已经开始两腿僵硬、酸疼,但距离终点还有7公里多,我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一下,很快就要到终点了。我要坚持,我要克服身体的疼痛,保持住这个速度,我相信最终一定会胜利。

在进入第35公里之后,我已经开始两腿僵硬、酸疼,虽然距离终点只有7公里多一点了,但我知道,我已经无法保持这个速度,肌肉的负荷已经超出了训练时的最大强度,盲目的坚持可能会有很大的受伤风险,于是我迅速把速度降低了一些,同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忍受这一点肌肉的酸疼继续向前跑去。

这两段话写完,我自己都笑了。看起来空喊“坚持”,不认真分析现状、制定执行计划,感觉就是十分空洞无力,像是在以自己的个人信念来对抗全世界,完全不管客观世界如何,事实如何,他人如何。

运动其实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合理的运动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我们专辑需要合理的安排我们的运动项目和强度,我们从中收获快乐和健康,那这么美好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坚持,也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持续参与的。

Read more

第三方表单对接方案

今天早上我刚到办公室,就看到沈建已经在办公室里等我了。 沈建是我一个客户公司的健身教练,他在公司的职责是根据客户习惯制定运动计划,并负责指导用户根据运动计划建立运动习惯。 “肆总,这个事儿可烦死我了,您一定要帮我解决一下。” 沈建一见到我过来,立刻热情的迎上来,面带难色的开始跟我诉苦。 “我们公司的业务您知道,公司的业务系统是您负责开发并上线的,这一年多来其实都还好,只是最近我们的业务量开始上升,就出现了一些非常让人烦的事情。” 我听完心里一乐,看来当初他们给自己挖的坑开始有效了。 但我还是故作疑惑的问他:“业务量上升是好事啊,沈教练要发财了啊。 这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我来帮您搞定的?” “哎呀是这样,当初我们讨论如何收集用户生活和运动习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了一个第三方公司的在线问卷么。 ” “嗯,我记得,当初我的建议是不要选他家的产品,缺乏API和第三方对接的支持。但你们选他是因为看上了他能直接导出Excel文件,而其他家的产品需要我们做导出为Excel格式的开发工作,有一些额外的费用。” 我故意把当时没谈拢的细节抖搂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事!我们这不是已

By siyige
每日写作很难吗?

每日写作很难吗?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去年年底我制定计划的时候,会觉得每日花70分钟在写作上是一件很容易达成事情,尤其是我还把阅读时间也算了进来。但实际上的执行结果非常不达预期。我年初(2025年)的计划是在写作和阅读上投入24000分钟,也就是400个小时,平均每周8小时。 可能相当多的人也跟我有类似的看法,“我经常一看小说就是一个通宵,一周在读书和写作上只投入8小时,太容易了,就算平时不读书写字,周末2个晚上就能搞定!”。 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难。 但事实是2025年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我在写作和阅读上已经投入的时间才1000分钟,如何表明这个投入太少了呢? 我的年度计划中,俯卧撑的总个数为32850个,到现在已经完成了10980个,完成进度大约33%,而1000分钟只是我计划的4%。 发现问题一定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持,最容易抵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问题挖掘 从4月底以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每日写作很难吗?如果降低要求,每日写作10分钟很难吗? 难! 因为我始终无法顺利的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所以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一定是很难的事情,我必须要让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跑步、做俯卧撑,对于

By siyige

房间里的破洞

合租房里光线昏暗。 并排的两张桌子上,台灯和电脑显示屏各自亮着。 一张属于小明,另一张是小李的。 小明埋头学习,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 他在备战考研,目标是天体物理系。 复杂的公式让他头疼。 旁边的小李正专注地给游戏角色的模型画贴图。 笔刷在数位板上沙沙作响。 屏幕上是精细的纹理。 小明的笔掉落了好几次。 “哒”。一声轻响。 有时他弯腰捡起,有时却在桌下找不到。 他皱皱眉,从笔筒里拿出新的。 桌上还有两整盒笔,丢几支也无所谓。 只是心里掠过一丝奇怪。 “我说小明,” 小李突然抬起头,耳机挂在脖子上,“你今天笔掉了起码五六次了吧?怎么一次掉地上的响声都没听到?” 小明一怔,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 他本就因学习心烦意乱,这莫名其妙的掉笔事件更添了一层焦躁。 “是有点怪。” 他嘟囔着。 他决心看个究竟。 站起身,“啪”地按下了房间大灯的开关。 日光灯驱散了昏暗。 就在他桌子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 那东西像一团不稳定的光影。或者说……空气本身的扭曲。 它的形状一直在变换。 一会儿像个模糊的球体。 一会儿又拉伸成近乎立方体的轮廓。 接着又变成晃动的圆柱。 恍恍惚惚,若有若无。

By siyige

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

By siy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