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力模式与路径依赖:为什么我们爱劝人却不改自己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一对情侣为地铁换乘方案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互相拉黑,得出“三观不合”的结论。他们争吵的本质是对待换乘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一种观点是我可以多坐3站地,少一次换乘,少走几百米的路;另一种观点是,可以多一次换乘,用骑共享单车代替走路可以节省时间。这两种方案在导航软件的估算上,耗时和交通费用都很接近,但他们双方都在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更好这个观点。
这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爱劝别人改变,而不是调整自己?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不仅限于思考,还包括运动、情绪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我们似乎天生倾向于“省力模式”,觉得劝别人简单,改自己太费劲。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肌肉、心肺、大脑甚至情绪都进化出节能机制,优先选择最“省力”的方式行事。这种本能让我们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更容易存活,却在现代社会需要快速成长时成为成长的阻碍。更微妙的是,省力模式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习惯里,悄无声息地固化成路径依赖,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的无形之墙,阻碍我们的改变。这篇文章,我想聊聊省力模式的根源、路径依赖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警醒和训练建立新习惯,迈向目标。
养过娃的都知道,带婴幼儿逛街,小娃儿很快就会累到睡着,眼睛耳朵要处理的信息太多,大脑这个CPU很快就过负荷,歇菜了。这些信息对于成年人好像就不会带来什么负担,因为对环境熟悉之后的成年人学会了忽略,视而不见听耳不闻。老农民第一次进城,也会被充斥的噪音和满眼的高楼汽车广告牌搞到头晕眼花大脑死机,十分疲惫,甚至居住很久都无法无视这些干扰信息。日常生活中,省力模式的影子无处不在。刷短视频比读书省脑子,等待命令就比决策省力气,跑步就比不运动省体力,吵架后冷战比主动道歉省心更不要想复盘这种极度消耗精神和体力的事情了。
现在我们来分别剖析一下我们在日常不易发觉的路径依赖,就以上面提到的几个场景为主。
肌肉:肌肉是会用最节省能量的方式完成动作。肌肉动作也优化为最低能耗,走路时腿部关节尽量伸直,利用跟腱的弹性能量减少约30%的肌肉工作(Alexander, 1991)。其实能量差不只是跟腱和小腿肌肉,还有更大的环节被忽略了。这个差异更容易在跑步这项运动中体现出来。其实人在刚学会走路和跑步的时候,是优先使用大腿肌肉的,小孩子四处跑着玩,也都是抬腿跑,但没有经过体育训练的成年人,基本都是大腿抬不起来,主要靠往后撩小腿和脚踝发力。抬腿需要臀腿肌肉发力,这是人体最大的肌肉群,对能量的消耗非常大,而小腿肌肉群则要小很多,甚至跟腱就消耗更低了。
心肺:心肺也会配合身体的消耗需求使用最节能的运转强度。心肺系统通过副交感神经降低静息心率,动态匹配身体需求,避免浪费(Mattson, 2012)。在专业有氧训练领域,3天停训血浆量就开始下降,心率会因为要保持总泵血量稳定而开始略有上升,再跑起来就会比持续运动时稍累。我对这个变化的理解是,心率只有维持在某一个范围内才是最“省力”的,因为剧烈运动,血浆量和携氧能力的上升,会让休息时心率下降,为了保证心率能回到最有效的做功频率,血浆量会最先改变。
人脑:人脑会自动选择最节能的方案,人类为了生存在思考问题这方面建立了很多“捷径”。研究表明,大脑通过巩固记忆减少能量消耗,固化行为模式(Tomasi, 2013)。还有研究表明,大脑占体重的2%,却消耗20%的能量,它通过预测和习惯减少不必要的神经活动,比如重复熟悉的行为比学习新技能省力(Tobore, 2021)。大脑通过重复降低新行为的能耗(Tobore, 2021)。最常见的就是专业直觉,就像是大脑在这类问题上建立的快捷方式,第一时间调出了结果,但要问他详细的过程,他也能逐步给出,只是逐步给出思考过程这个动作,比直接给结果还要累。
情绪:情绪的省力模式体现在冷战比主动道歉省心,因为后者需要前额叶皮层的高能耗活动。生气后选择沉默是自动反应,而冷静5分钟需要刻意控制。这些机制让我们在能量匮乏时存活,但现代社会食物充足,省力本能却带来新问题。刷短视频比读书省脑子,冷战比主动道歉省心。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说:“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劝别人改变就像大脑的预测编码,只需激活旧认知;改自己却要重塑神经网络,耗能巨大。省力模式让我们倾向于指责,而非行动。 主动调动情绪是非常累的,虽然看起来发脾气能节省做事的力气,但发脾气也只是一个瞬间。最常见的持续做情绪劳动的工作有:演员,尤其是舞台剧演员;演说家;辩论家;一对一销售面谈;培训;主持人等。这些工作看起来大部分都是以说话为主,但其实他们站在那里首先要假装一个情绪出来,而在客观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情绪,他是没办法假装的,只能强行压制原有的个人情绪,再调动起对应的情绪来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为啥电影行业里常常是武打戏可以连着拍,文戏反而很难连续拍摄,越是好演员越是难以持续拍文戏。调动情绪太消耗能量了。
我虽然是分开几种类型的能量消耗来讨论的, 但在实际中,人体运用省力模式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调动情绪的瞬间爆发,从而避免动脑筋想问题。调动情绪大哭大脑,从而节省干活的力气。当我们要求一个人做事并遇到阻力时,就会有非常多的拒绝类型:有理性询问细节的;有愤怒抵抗的;有哭闹拒绝的;有主动跑开的;有绞尽脑汁推脱的;甚至还会有动手打人的。这些习惯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在培养我们用某种能量消耗的路径来应对问题的习惯,最终呈现的结果。
省力也有陷阱,叫路径依赖。我有个朋友,遇到任何事情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执行,他就会大发脾气而不论结果是否为他想要的,后来我发现他只是没学会除了发脾气之外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红书那对夫妻也是如此,执着于“谁对谁错”,没人愿意先让步。路径依赖会让我们机械的重复旧的方式,哪怕在这件事情上的效果不好。服务员敷衍工作、员工明知公司不行却不跳槽,甚至创业者墨守成规,都是省力模式的表现。这让改变变得困难——省力一时爽,长期却让人停滞,脑子不转、身体不练,关系不修。刷短视频比读书省脑子,冷战比主动道歉省心。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说:“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劝别人改变就像大脑的预测编码,只需激活旧认知;改自己却要重塑神经网络,耗能巨大。省力模式让我们倾向于指责,而非行动。这是这些特性才有了上面提出的问题:劝别人改变远比改变自己来的轻松。看到朋友不运动,我滔滔不绝讲道理,自己却拖延锻炼;夫妻吵架时,我也常觉得“她改就好了”。劝人像吹牛,省力又显高明,但别人改不改我控制不了。结果,问题没解决,关系还恶化。省力模式让我们逃避费力的事,却也偷走了成长的机会。
但这些不是单纯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特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制,主动训练自己掌握更多的省力模式,或者是建立更多可以依赖的路径,让我们更快获得新能力和更快的成长。 说人话就是按预期目的把行为习惯化。好习惯能解放时间,比如作家郑渊洁每天写800字一年就是30万字,习惯让写作不费力;达芬奇每天定量的学习和研究时间;维特根斯坦也有着严格的作息。好的习惯才能让巨大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之间逐步被瓦解,新的成就不断建立。而这个习惯,不单单是作息规律这么简单的可见的东西,更多的是其背后的生物本能层面的习惯建立。
这种习惯的建立不是简单的靠意志力严格执行某个计划就能建立的,需要有方式方法,制定符合人性的训练计划,才能逐步对抗我们原有的路径依赖和行为习惯。同时这种新习惯的建立,首先要本人有主动改变自己的意愿,其次路径依赖、省力模式都是人在成长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很多很多小的习惯的集合,我们要建立新的省力模式也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的建立, 尤其是一些不注意根本就不会发觉的小习惯,再次执行过程中的任何不舒服的微小阻力都要时刻警醒,不停的发现并思考,深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再以更优的理性路径为训练目标,建立起新的习惯,才能有效对抗原有的省力模式和路径依赖,并以新的路径达成自己的目标。
省力模式是进化赋予的本能,路径依赖让我们安于现状。但现代社会不缺能量,缺的是主动训练的勇气。小红书上那对夫妻的故事让我反思:劝别人省心,改自己费力,但后者才是成长的路。从跑步到道歉,每一次费力都在重塑习惯,打破路径依赖。试试从一件小事开始——10分钟跑步、5分钟冷静、一次主动沟通——坚持一周,你会发现变化。
杨振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直觉, 你就能成为顶尖高手。之后我会持续分享我对自己进行的各种训练及对应的效果,想听更多关于成长的故事?欢迎订阅我的Blog。 期待各位读者跟我一起成为顶尖高手。
参考声明:以下参考资料为我提出需求,AI帮我查找资料并给出引文,我没有对原文进行阅读核查。
参考资料:
- Tobore, 2021,《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wetlands soils around an industrial area using combined GIS - based pollution indices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1786221231214062
- Alexander, 1991, 《Energy-Saving Mechanisms in Walking and Running》 , http://jeb.biologists.org/content/160/1/55
- Mattson, 2012, 《Evolutionary aspects of human exercise--born to run purposefull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394472/
- Tomasello, 2014, 《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Thinking》https://www.hup.harvard.edu/catalog.php?isbn=9780674724778